常有家長在期末家長會后拉住我:“暑假兩個月,孩子的閱讀到底該怎么安排?”也有媽媽翻著書單發愁:“這么多書,到底哪些適合我家孩子?”作為一線語文教師,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心里話——暑假閱讀不用“猛灌”也別“亂撒”,放輕松,閱讀,是夏夜里搖著蒲扇就能聊開的日常。
不同階段不同的閱讀
艾登·錢伯斯認為,陪伴孩子閱讀,我們需要成為一名“有協作能力的大人”。暑假閱讀如何開展,第一步就是先要“因齡而異”,找到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能力與興趣的的最近發展區,能夠更好地協助他們進行有趣、有益的閱讀。
幼兒園階段的小朋友,我們適合用“五感游戲”激活他們的閱讀本能。唱著讀,笑著演,去生活中尋找相似的場景,驗證猜測的驚喜——讀得快樂,玩得開心,是幼兒閱讀的要義。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重點不是認字,而是建立“閱讀=快樂”的條件反射。因此爸爸媽媽們不要將閱讀作為任務安排給他們,可以在雙方都很愉悅的情況下,比如睡前或午后點時間,和孩子一起放松地進行閱讀。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特別關注畫面,因此優質的圖畫書就是非常好的選擇。
例如,繪本最常見的畫面——兩只小動物并肩看漫天的云霞像被染上了橘子汁一般甜蜜浪漫,爸爸媽媽不必急著說“孩子你看,這就是友誼”,而是問問他們“想和哪個朋友一起看云”,當孩子將自己的好朋友細數一遍,柔軟的情感就已然在心里發了芽——是的,不要讓“說教”成為親子共讀的不和諧音符。
一本書翻到最后一頁,并不意味著閱讀的結束 。例如讀完《你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后,如果能用各種蔬菜水果來直觀感受小生命在媽媽身體內孕育的過程,通過翻看自己從出生到現在和家人的合影去探索每張照片后的故事,在自己的生活中思考與探求與家人的聯結——如此的“立體閱讀”,比單純翻書更能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小學生的閱讀,則要慢慢長出自主的翅膀。孩子可以試試“故事的延展”。比如讀湯湯的童話《小魚大河》,小魚在絕境中見證了水白菜、小鳥、小螞蟻這些微小生命的善良,也見證了為了朋友的生存而犧牲自己的勇氣,更是迸發出即使到最后也要堅持求生的本能和決不放棄的韌性……讀完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池塘、小河邊,靜靜傾聽水中小魚、青蛙、荷葉等發出的聲音,可以討論各自生命中所遭遇的困境,可以帶著孩子觀察小區里昆蟲、植物,記錄 “生物互助現象”(如蜜蜂采蜜幫助植物授粉),制作簡單的自然筆記,也可以準備一本“閱讀便簽”,讀到喜歡的句子就撕一張貼在冰箱上,既積累語言,又能隨時回顧。簡單的記錄比大段的摘抄更輕松自在,也更有所側重。
中高年級不妨試試“主題共讀”,比如全家都讀“故鄉”主題的書,阿澀的《家住夕陽江上村》里,曬谷場的竹床、江灘的蘆葦蕩、外婆煮的桂花酒釀圓子,都是能打開話匣子的鑰匙。晚餐時聊聊記憶里最香的味道,孩子也許會忽然說“奶奶煮的玉米粥最讓我難忘”,文字便這樣住進了生活里,住進了孩子的心里。
初高中生的暑假閱讀,應該是一場繁忙之余與文字的溫柔對話,一段從“輸入”到“生長”的靜美旅程。初中生的目光正從故事的浪花轉向生活的潮汐,不妨選幾本帶著溫度的書:經典的現代注腳、社會的青春鏡像、學科的趣味延伸,讓文字像春雨般浸潤認知的土壤。不必急著追問“讀懂了嗎”,用彩筆在空白處寫幾句心情,把思考畫成手賬的云,或與家人聊聊書里的困惑,那些若有所思的瞬間,正是思想的種子在紙頁間萌發。閱讀里包涵遼闊的天地,學術的啟蒙、社會的觀察、自我的叩問,每一本書都是一扇窗,推開后可見星群閃爍。不必貪多,選三五本同主題的書慢慢對照,讓不同的觀點在心里碰撞出火花;也不妨把書與電影、實驗、紀錄片交織,讓文字從紙上來,到生活里去。不必執著于“必須深刻”,在批注里寫一句“我不同意”,在論文里理一段邏輯,甚至在短視頻里分享一點感悟——這些帶著青春熱氣的輸出,本就是閱讀最鮮活的注腳。
選書沒有標準答案
書太多,怎么選才不踩雷?給孩子選書,大抵像給孩子挑衣裳——沒有“最好”的模板,只有“最合身”的溫暖。選書也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蹲下來,牽起孩子的手,一起在書的衣柜里挑挑揀揀。
選書時,先得彎下腰,看看他眼里的光。他蹲在地上觀察螞蟻時眼睛發亮?那就遞一本《昆蟲記》的彩繪版,讓文字成為他觀察世界的放大鏡;他總追著問“為什么天是藍的”,不妨選一套畫面清爽的科普繪本,把抽象的原理變成能觸摸的云朵與風。就像選衣裳要先看孩子愛穿運動褲還是公主裙,書的“款式”得先對了興趣的“尺碼”。
其次要摸準“季節”。三四歲的孩子還在和具體事物對話,硬塞長篇大論的故事,如同讓夏天的娃娃穿棉襖——只會讓閱讀變成負擔;小學階段的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不妨選些主角有相似成長困惑的書,恰好能成為他們心靈的“打底衫”,柔軟又貼膚。
孩子的書櫥里,還該有“海納百川”的胸襟。不能只有運動裝或小裙子,總要有幾件襯衫、馬甲、薄外套——書的“款式”也該有更多樣的可能。不必因他沉迷童話就拒絕給他翻歷史繪本,不必因他愛讀科普就藏起詩歌集。讀《伊索寓言》時,他會觸摸到人類的智慧;翻《中國神話故事》時,文化的根須會悄悄扎進他的心田;偶爾遞一本短篇科幻,想象力的翅膀能突然撲棱棱展開——這些不同體裁的書,像不同材質的衣裳:有的透氣,有的保暖,有的帶著特別的花紋,但都能讓心靈的“身體”在閱讀的四季里,感知更豐富的溫度與風景。
更重要的是留一點“試穿”的空間。不必執著于“經典書單”的標準答案,就像再漂亮的衣服,孩子扭著身子說“不喜歡”,穿在身上也會別扭。允許他翻兩頁就放下《小王子》,轉而沉迷解壓的漫畫;接受他反復讀同一本《猜猜我有多愛你》,直到能倒背如流——這些“不合常規”的選擇,恰恰是他用閱讀與世界確認“匹配度”的過程。
“大閱讀”從書到世界
常聽到家長說:“大閱讀是不是就是多讀課外書?”其實,“大閱讀”的“大”,是指閱讀的邊界要從課本拓展到生活,身邊的整個世界,都可以是我們閱讀的對象。
比如,路過老房子,讀墻上的“歷史建筑”標識,這是在進行信息提取的訓練;帶孩子去超市,讀食品包裝上的配料表,無形中,就進行了“非連續性文本”的學習;看動畫片時,和孩子討論“如果讓你改編這個故事的結局,你會怎么改?”,這是在發展批判性思維。
而這些,恰是對生活、對生命所進行的廣大閱讀。是的,我所理解的“大閱讀”,就是把日子攤開成一本沒有頁碼的書,每一頁都要俯身去讀。
蹲在老街的巷口看阿婆包粽子,粽葉裹住豐盛的食材,我們讀出歲月的韌性;在醫院走廊聽見陌生人的哭聲,眼淚重重砸在地面,我們讀出生命的重量;捧著剛買的青菜站在廚房,菜葉上沾著清晨的露珠,我們讀出泥土與陽光的私語。這些“書”沒有標題,卻藏著比任何典籍都鮮活的注釋。我們讀它,不是為了找答案,而是讓生命的觸角,在每一次凝視、傾聽、觸碰里,更溫柔地與世界相認。這廣大的閱讀,終會在某個時刻,變成心口的暖——原來我們讀過的風、雨、笑與淚,都是書,都是詩意。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不必焦慮這個暑假要讀夠多少本書。比起數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記?。?/p>
閱讀是件很舒服的事,可以窩在飄窗上讀,可以躺在草坪上讀,可以一邊啃西瓜一邊讀;
是件很自由的事,可以跳過不喜歡的段落,可以給結局改個版本,可以和書中的角色“吵架”;
是件很長久的事,今天讀不懂的句子,十年后再翻也許會突然濕了眼眶,所以,不必慌張。
請記住,所有美好的閱讀,都是為了讓我們知道:文字里藏著整個世界,而閱讀它們的我們,也正在慢慢讀懂自己。
■推薦幾本好書:
湯湯的《小魚大河》里,看不到“你要堅強”的口號,卻有小魚抖著尾巴說“我再試試”——這種不完美的堅持,像極了孩子學騎車時摔了又爬起的模樣。
《思考步法A-Z:AI時代元認知入門》精準定位思維盲區,幫助讀者實現從被動接受到自主進化。它不說“你要這樣思考”,而是問“為什么天氣預報總說局部有雨”“AI畫的畫和我畫的有什么不一樣”——沒錯,閱讀從不是灌輸,是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提問。
阿澀在《家住夕陽江上村》里,唯美的文字與畫面,像是在懷念作者自己的童年,其實,更是在幫孩子找到閱讀最動人的力量:在快時代里,守住慢的能力。
本文作者:靜安區市西小學語文教師 歐雯
原標題:《教育星球|暑假閱讀“說明書”:從輕松讀到讀得對,陪孩子閱世界》
欄目編輯:郜陽 文字編輯:馬丹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 制圖
來源:作者:歐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