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初沸,荷風送香,二十四節氣的韻律在天地間流轉。當北斗星斗柄指向午位,小暑節氣如約而至。這個始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鷙"的時節,不僅帶來漸盛的暑氣,更承載著中國人順應天時的生存智慧。在這個陽氣旺盛卻濕邪暗伏的關鍵節點,唯有以"3不吃,3不做,3不睡"的古訓為舟,方能在盛夏的長河中平穩前行。
3不吃
1. 生寒之物需慎食。小暑時節,水生蔬菜正值旺季,茭白、水芹等鮮嫩可口,卻暗藏隱患。這些生長于濕地的食材易附著寄生蟲與細菌,若未經徹底烹煮便生食,無異于"引蟲入腹"。正如《飲膳正要》所言:"夏月食生冷,令人泄瀉。"此時不妨將蓮藕切丁與糯米同蒸,或用茭白炒肉絲,既能保留食材的清香,又能規避健康風險。
2. 冰寒之味要節制。冰鎮西瓜、冰淇淋等冷飲雖能帶來瞬間的清涼,卻會對脾胃造成重創。中醫認為,夏季陽氣浮于表,脾胃本就虛寒,過度貪涼會導致"寒濕困脾",引發腹痛、腹瀉等癥。若想解暑,可將綠豆提前浸泡4小時,煮至開花后加入薄荷葉,待涼后飲用,既能清熱解暑,又不傷陽氣。
3. 腌臘之品宜少食。咸菜、臘肉等腌制食品雖能開胃,卻暗藏危機。小暑時節氣候濕熱,細菌繁殖迅速,腌制食物易滋生霉菌,且高鹽含量會加重腎臟負擔。若想調味,可嘗試用檸檬汁、蒜末、小米辣調制涼拌汁,為菜肴增添酸辣風味,同時避免營養流失。
3不做
1. 莫入草木深處。小暑時節,草木繁茂,蚊蠅毒蟲活躍。樹叢、草叢中暗藏蜱蟲、恙螨等危險生物,一旦叮咬可能引發發熱、皮疹等癥狀。外出時應穿著長袖長褲,隨身攜帶驅蚊液,避免在清晨或雨后進入植被茂密區域。若在戶外活動后出現不適,需及時就醫。
2. 防曬措施不可少。小暑時節,紫外線強度達到全年峰值。長時間暴曬不僅會曬傷皮膚,還可能誘發中暑。外出時應佩戴寬檐遮陽帽、太陽鏡,涂抹SPF30以上的防曬霜,盡量選擇透氣性好的淺色棉質衣物。正午時分(10:00-16:00)應減少戶外活動,避免陽氣過耗。
3. 劇烈運動要避免。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劇烈運動易導致汗出過多,損傷陽氣。中醫提倡"少動多靜",可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運動,運動后需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若在運動中出現頭暈、心悸等癥狀,應立即停止活動,到陰涼處休息。
3不睡
1. 汗濕衣衫莫入睡。暑熱天氣里,人體易出汗,若帶著汗液入睡,不僅會滋生細菌,還可能導致感冒。睡前應用溫水擦拭身體,更換干凈衣物,保持皮膚干爽。若夜間出汗較多,可在枕邊放置一條干毛巾,隨時擦拭。
2. 夜風直吹不可取。小暑夜晚,氣溫雖有所下降,但夜風寒涼。開窗直吹入睡易使風寒入侵,引發頭痛、關節疼痛等癥。可將窗戶開一條縫隙,讓空氣自然流通,同時使用透氣性好的夏涼被,避免著涼。
3. 貪睡懶覺不可為。
夏季晝長夜短,貪睡懶覺會打亂人體生物鐘,導致一整天精神萎靡。中醫主張"夜臥早起",建議晚上10點前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午間可小憩30分鐘,以保持精力充沛。起床后可飲用一杯溫水,促進新陳代謝。
小暑的美,在于它的熱烈與從容。清晨,看"竹露滴清響";午后,品"荷風送香氣";夜晚,望"螢火照空時"。古人在暑熱中尋得的雅趣,至今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得半日閑,煮一壺荷葉茶,讀一卷《閑情偶寄》,讓時光在茶香墨韻中慢下來。
小暑至,盛夏始。這個節氣教會我們的,不僅是如何應對暑熱,更是如何在歲月流轉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避開三忌,方能守護脾胃安康;規避三害,才能確保身心無恙;遵循三則,才可獲得優質睡眠。愿我們在這個小暑時節,既能擁抱夏日的熱烈,又能守住內心的清涼,與家人一起,穩穩度過每一個安康的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