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地處古絲綢之路東段要沖。灞陵橋所跨越的清源河畔,昔日駝鈴悠揚、商旅不絕。作為連接秦隴古道的重要橋梁,它見證了絲路貿易的繁榮、文化的交融與民族的遷徙。
01
在隴南尋廊橋,自然要去山水相逢處。時間步履匆匆,廊橋從容自若,任百年風吹雨打,只在青山綠水間淺吟低唱。正如清朝一則筆記中所述:“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碧皆L過程中,深深感受到,隴南廊橋的魅力不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和村莊的關系。
那么看到定西渭源渭河之上的灞陵橋,又會是怎么的感覺?
它更多的功能是通衢廣陌,溝通天塹,靜靜矗立在那兒顧盼自雄,提醒我們,隴原探訪廊橋之旅,少了它,眾弦再優美的抒情,也會缺失一個華麗的高音。
在渭水源頭的清源河上,終于看到了一道如虹的木質廊橋跨越碧波——這便是享有“渭水長虹”美譽的灞陵橋。
清晨時分,晨曦穿透橋廊,在橋面灑下斑駁光影,百余年的歷史回聲仿佛隨渭水緩緩流淌,訴說著它不朽的傳奇……
灞陵橋精妙絕倫、充滿力學智慧的營造結構,其技術基因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于西北的吐谷渾人所創的“河厲”橋。
南北朝時期,隴右之地長時間被鮮卑吐谷渾部族占據,伸臂古廊橋的營造技藝繼續得以發揚光大,他們修建的“河厲橋”在史書上留下了赫赫之名。
河厲橋橋址所在地,修建于1934年的古什群握橋,相當精美。
河厲橋的修建,在黃河流域的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它第一次以木橋的實體飛跨黃河,而且橋型新穎,工藝精湛。該橋橋中無墩柱,在險谷陡崖鋪設伸臂木梁,好似飛渡,故有飛橋之稱。
正如南朝《沙州記》所載:“吐谷渾于河上作橋,謂之河厲。兩岸壘石作基階,節節相次,大木縱橫,更相鎮壓,兩邊俱來,相去三丈,并大材,巨板橫次之?!边@種在兩岸逐層懸挑巨木、最終于河心對接的“無柱飛渡”之法,是古代工匠對抗湍急河流的非凡智慧。因此類橋梁系木材縱橫相間疊起,層層向河中挑出,中間相握之故也被稱為握橋。
1920年時的蘭州握橋
“握橋”之名,形象而直觀,曾在蘭州雷壇河上修建的一座廊橋,便直接這樣命名。
雷壇河從金天觀東側匯入黃河,而蘭州握橋,曾是越河的主要橋梁。據《皋蘭縣志·橋津》記載:“臥(握)橋又名三公橋,在袖川門西二百步,當阿干河口(雷壇河也稱阿干河)。架木橫空,東西十余丈,其下無柱,高五丈。其上覆蓋如屋,楹欄齊整,亦匠心之巧者?!敝麡蛄簩<颐┮陨谒摹吨袊艠蚣夹g史》中對蘭州臥橋給予很高的評價,說其是“中國伸臂木梁橋的代表”。蘭州握橋始建于唐代,明永樂年間重建。清代在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多次維修,1952年被拆除。
蘭州握橋雖已消失在歷史風煙中,但它的“基因圖譜”在仿建它的灞陵橋上完美地保留了下來。
02
灞陵橋最初身影可追溯到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彼時的橋梁肩負著“既濟行人,復通車馬”的重任,成為渭源溝通南北的咽喉。
然而渭水的桀驁不馴,使這座早期橋梁終究未能抵擋住洪水的反復沖擊,逐漸湮沒于歲月長河。
轉機出現在清末。同治末年(約1875年),左宗棠麾下將領梅開泰主持重建灞陵橋。雖然這次重建延續了傳統的平橋樣式,但為后來驚世之姿奠定了基礎。真正讓灞陵橋蛻變為“長虹”的關鍵時刻,定格在1919年。面對舊橋的局限,建造者們的目光投向了西北橋梁藝術的巔峰之作——蘭州握橋(臥橋)。
他們大膽“仿蘭州臥橋改建于原址”,又創造性地引入了伸臂木梁與疊梁拱相結合的營造方式,一座前所未有的懸臂飛虹橫空出世。1934年的重建,則是對這座藝術與力學結晶的加固與升華,使其最終以全長40米、凈跨29.5米、高聳15.4米的雄偉姿態,傲然矗立于清源河上,成就了今日所見的“渭水長虹”。
灞陵橋的基礎是兩岸巨大的石砌橋臺,如沉默的巨獸,牢牢抓住大地,為整個凌空飛越提供堅實的起點。建筑的核心奧秘在于兩岸橋臺內層層遞進的“榪頭”結構。建造者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并列為組,自橋臺基座開始,如巨人手臂般層層向河心方向水平懸挑而出。兩岸各有多級的懸臂結構,如同兩岸伸出的巨掌,堅定地探向對方。
當兩岸層層遞出的懸臂達到極限,距離河心尚余數丈時,工匠們將巨大的長木(稱為“挑梁”或“平苗”)架設于兩岸懸臂末端之上。這關鍵的一“架”,完成了兩岸巨臂在河心之上的“相握”,實現了無墩柱跨越近30米水面的奇跡。橋梁的主要承重骨架由此形成。
在主體懸臂梁之上,工匠們進一步采用了“疊梁拱”的營造技巧。他們將較短的木材縱橫交錯、層層疊壓鋪設,形成一道向上微微拱起的橋面底板。這不僅增加了橋面的平整度和承載力,更巧妙地將部分垂直荷載轉化為沿疊梁方向傳遞的推力,增強了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和抗變形能力。這種懸臂梁與疊梁拱的復合結構,是灞陵橋技術上的獨創與精髓所在,也是它常被誤認為“木拱橋”的視覺原因——其底部輪廓呈現優美的半圓形。
為了保護精密的木結構免受風雨侵蝕,并為行人提供憩息之所,灞陵橋橋身之上覆蓋了宏偉的廊屋。橋體分為13間,由64根朱紅廊柱支撐。橋頂為飛檐挑閣式,覆蓋青灰瓦片。南北橋頭各建一座飛檐翹角的歇山頂橋亭,如展翅欲飛的鵬鳥,守護著長虹的兩端。廊屋兩側設有精致的欄桿和連續的坐凳欄桿(美人靠),既保證了安全,又可供人憑欄遠眺或倚坐休憩。
這種“懸臂遞進,貫木飛架,疊梁成拱,廊屋庇護”的結構,是當時的工匠對材料特性、力學原理和實用功能深刻理解后達到的藝術巔峰。
03
灞陵橋無需深埋河床的脆弱橋墩,完美規避了洪水沖擊這一古橋最大天敵,在力學與美學之間找到了令人驚嘆的平衡點。
它橋身高聳,廊屋如龍,其優雅的弧線與周邊山川完美融合。無論晨曦微露,抑或夕陽熔金,長橋倒映于粼粼渭水之中,宛如一道真正的彩虹落于凡間,“渭水長虹”之名實至名歸。
灞陵橋的盛名,吸引了近現代眾多政要名流駐足題詠,使其成為一座罕見的露天“名人題刻博物館”。橋身及橋亭懸掛著眾多珍貴匾額楹聯:
北橋亭高懸于右任手書“大道之行”巨匾,筆力遒勁,氣度恢宏,語出《禮記·禮運》,既是對橋梁連接四方功能的贊頌,更寄托了對天下為公、盛世太平的深切期許。南橋亭可見孫科所題“渭水長虹”,精準捕捉了橋梁的神韻。愛國將領楊虎城、近代書法巨匠裴建準等也分別留有墨寶。
這些跨越時空的題詠,賦予冰冷的木石以深厚的文化溫度,大大提升了橋梁的歷史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近代文化史的重要實物。
它不僅是甘肅省內僅存的、將懸臂梁與疊梁拱結構完美結合的大型古木橋,更是研究中國古代橋梁發展史,特別是西北地區伸臂木梁橋技術的活化石和不可替代的實物標本,其卓越的價值得到了國家的認可,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經過科學保護和修繕的灞陵橋,依然雄跨渭水之上,引得人們紛至沓來……
來源|奔流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