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濟南濟濼路往北,過了小清河,在黃河南側這個片區,就是濼口古鎮的“地盤”了。這里是古代濼水流入濟水的地方,因此得名?!端涀ⅰ分杏涊d,濼水“北流注于濟,謂之濼口”。過去,此處是跨越黃河、北出濟南的門戶,也曾是濟南的一個重要碼頭,是濟南交通的咽喉。濼口也成為商業重鎮,富商大賈麇集,菜館酒樓布滿街市,樓船往來,非常熱鬧。作為重鎮,濼口古鎮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有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濼口醋,還有承載和傳承了中國工商文明、優秀傳統文化的老字號。清末,“繼鎮園”“松竹樓”“四季春”等餐飲老字號的名菜——糖醋黃河鯉魚、草包包子等都成為日后魯菜的代表。
文|孫一慰
獲金獎的濼口醋
作為濼口鎮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濼口醋當仁不讓排在第一位,而與之相關的醬菜也是一大特產。1914年,匯源醬園的食醋獲山東省第一屆物品展覽會金獎。1915年,濼口信誠醬園的醋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當時同獲此殊榮的還有茅臺酒。
濼口當年有很多醋作坊。據了解,1952年濼口的釀造和醬菜業有23戶,大多以釀醋為主,其中信誠、玉興、匯源、福聚較為著名,此外還有匯泉、復盛等。1956年,濼口地區19家醋店作坊實行公私合營,創辦濼口玉興醬園,集釀醋名師,博采眾家長技,得以進一步發展,后更名為濼口釀造廠。
百年濼口醋,從零散的小作坊開始,幾經更迭,成了現在的濼口釀造有限公司。進入21世紀,傳統的釀醋工藝已經逐步被現代工藝和勾兌技術所取代,這里卻還保留著釀造老作坊和祖傳的手工藝釀造技術。
濼口醋有三大特點,其一是稀醪釀酒。首先是選料,這是決定醋的質量的物質基礎?,F在濼口醋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和地瓜干。原料精挑細選后,再清洗、粉碎、烘干、蒸煮。蒸煮后,加水拌料釀成酒醪。
其二是手工扒缸。酒醪加糠拌麩,入缸,每日不停地進行人工攪拌,就是扒缸。扒缸的時候,既不能過熱,也不能完全散熱,要經歷半個月左右,原醋才能淋出。釀醋最辛苦的環節就是扒缸。無論寒暑,工人們手上套著鐵指套,每天不停地彎腰低頭翻攪缸里的醋料,如果翻攪不均或者漏扒,就會嚴重影響醋的產量和品質。
其三是陳釀增香。原醋貯入瓷缸陳釀,冬天撈冰,夏天晾曬,要歷經數月甚至一年,最后濾清,裝瓶出售。最好的醋,要經過春夏秋冬四季才能達到上乘質量,釀造醋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品質大受影響。
2013年,醋釀造技藝(濼口醋釀造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徐志摩念念不忘的糖醋鯉魚
黃河鯉魚,其味純正,肥嫩鮮美?!对娊洝酚性疲骸柏M食其魚,必河之鯉。”《濟南府志》中亦有“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黃河鯉魚是我國淡水魚中的上品,其顏色艷麗,口鰭呈紅色,鱗呈金黃色,尾鰭鮮紅,故有“黃河金鯉魚”之稱和“火鰭金鱗”之說。《棗林雜俎》中就有“黃河之鯉,肥美甲天下”的說法。
原料是烹飪的物質基礎,一切烹飪實踐活動都是圍繞著烹飪原料進行的。濼口醋和黃河鯉魚為糖醋鯉魚的制作奠定了物質基礎,加上“年年有余”“鯉躍龍門”切合了傳統吉祥文化的寓意,造就了經典菜肴糖醋鯉魚。
1959年9月出版的由當時的商業部飲食服務管理局主持編寫的《中國名菜譜》“第六輯·山東名菜點”中就記載了糖醋鯉魚一菜,是根據濟南市彭珂廚師的烹制經驗整理的。書中介紹,“彭珂,原濟南市濼口鎮繼鎮園飯莊的廚師,有五十余年的烹調經驗,特別對烹制黃河鯉魚有專長?!?/p>
該書共記載濟南菜肴78種,根據彭珂師傅烹制經驗整理的就有7種,除糖醋鯉魚外,還有鴛鴦魚扇、雪花鴨肝、云片猴頭、丁香蝦仁、火爆燎肉、松子肚卷等,足見當時濼口鎮繼鎮園飯莊的烹調技藝之高超。
當初濼口繼鎮園飯莊用活鯉魚制作糖醋鯉魚這道菜品,很受食者歡迎,在當地很有名氣。后來流傳到濟南市里,在制法上進一步改善,先掛糊再經油炸熟,做汁時去掉木耳、筍尖、荸薺,用著名的濼口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澆在魚身上,香味撲鼻,外脆里嫩,甜酸可口,不久它便成為風靡濟南的名菜。
濟南匯泉樓因在名泉江家池邊,近水樓臺利用泉水養殖鯉魚,加之廚師認真制作,故該店的糖醋鯉魚最著名。
現代著名作家、詩人王統照在《悼志摩》中談到1923年夏天徐志摩夜品黃河鯉的逸事:“他往游濟南時正當炎夏。他的興致真好,晚上九點多了,他一定要我領他去吃黃河鯉魚,時間晚了,好容易去吃過了,我實在覺得那微帶泥土氣息的鯉魚沒有什么異味,也許他是不常吃罷,雖像是不曾滿足他的食欲上的幻想,卻也嘖嘖稱贊說:‘大約是時候久了,若鮮的一定還可口!’”這話不假,那時沒有電冰箱,食材的儲存不盡如人意。
據報載,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由滬赴京,途經濟南作短暫停留,在省議會發表演說。徐志摩作為泰戈爾的翻譯,當晚住在鐵路旅館,夜已深了,他饞蟲大起,想吃“糖醋黃河鯉魚”,由導游帶路,遍訪商埠小館,幸而覓得一家,滿足了口福。
1951年7月,散文家、藏書家黃裳與著名作家巴金來到濟南,黃裳在《記巴金》一文中寫到在匯泉樓飯莊吃飯的情形。匯泉樓的名菜,一是糖醋鯉魚,二是活鯉魚三吃。所謂三吃,即紅燒魚頭、糖醋魚腰、清蒸魚尾,仍是糖醋唱主角。黃裳忍不住贊道:“這實在是一個出色的飯館,比起杭州的樓外樓,要好得遠?!?/p>
1955年,上海華東京劇院的周信芳一行應邀來山東劇院演出。周信芳亦是王統照舊友,王統照時任山東省文化局局長,他個人掏錢,特意在匯泉樓飯莊宴請周信芳。廚師撈上一條大鯉魚,詢問怎么吃,王統照說,來個一魚雙吃,半條糖醋、半條紅燒。另又點了一個爆炒腰花、一個涼拌,共四個菜。這頓飯吃得既愉快盡興又樸實節儉,令周信芳很滿意。
見證歷史變遷的草包包子
據報載,草包包子創始人原是長清縣人,姓董,因家貧,自幼賣給濼口東頭龍王莊張家,取名張文漢。他童年曾在濼口“繼鎮園”飯莊學藝,因其終日只知道悶頭燒火、擇菜、干雜活,生性木訥,街坊送了個外號“草包”,他生性憨厚,對此從不介意。后又給人家端盤子賣了幾年煎包,之后在濼口昌樂門街路西賃了一間鋪面,開始賣蒸包。在濼口“繼鎮園”李安師傅的指點下,包子質量得以提高,逐漸發展起來。
店里專賣灌湯蒸包,免費供應醋和蒜,凡破底、裂口、漏油的包子一個也不賣。若將包子帶回家或送親友,夏天用鮮荷葉十個一包,用干蒲草一捆,回家打開荷葉包品嘗,更是清香可口。
1937年11月,張文漢逃難來到濟南城里,為了全家人的生活,想開一家小本經營的包子鋪,又苦于沒有本錢。多日彷徨之后,當時的名中醫張書齋先生資助他面粉五袋,又得到同鄉及朋友的幫助,在濟南西門里太平寺街南段路西租了兩間鋪面板門房及一個套間,買來蒸籠、鐵鍋、爐灶、風箱等設備用具,從朋友鄉親處借來桌椅板凳、盤筷碟碗,鞭炮一響,包子鋪就開張了。
開業之前,張文漢請張書齋先生給起個響亮的字號,張書齋說:“要什么響亮字號?這‘草包’就很響亮,叫‘草包’包子鋪吧!”于是,張文漢就把自己的包子鋪喚作“草包包子鋪”。
為了擴大經營,包子鋪于1945年遷至普利街路北樓房,除供應蒸包外,還有炒菜和餛飩。草包包子餡配料非常講究,刀切肉餡,配以筍丁、蛋糕丁,用老漬醬油、小磨香油精心調制。以新“面肥”發二等粉,制作包子皮,捏為菊花頂包。
“草包”包子餡多、鮮嫩,很快就打開了市場,在當時的濟南小有名氣。之后又在大觀園北門里西側租房開業,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但生意興隆招來了當時盤踞在大觀園的地頭蛇的忌恨,他們經常來包子鋪勒索敲詐。三個月后,張文漢盤點一下,包子鋪不但無利可賺,反而幾乎虧了本錢,只好停業。后又遷到普利街冉家巷口泰康食物店東鄰租房開業。
1948年9月,國民黨飛機狂轟濫炸,把泰康食物店炸塌,壓塌了包子鋪,張文漢當場被壓在墻下,再也沒有醒過來。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和腹中胎兒幸免于難。
后來,張文漢的妻子和他的生前好友一起整修店面,重新開張,生意卻大不如前。1956年公私合營后,包子鋪歸入濟南飲食公司。此后,草包包子鋪經過多年變遷,后改為承包經營。店面變了,草包包子的制作過程卻一直沿用老的工藝,曾多次榮獲濟南市“名優小吃”稱號。
草包包子鋪自創建伊始,經歷了戰爭的洗禮、社會的發展,見證了濟南近百年的歷史變遷過程。
(作者為原烹飪專業中學高級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