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泄水逐飲的故事
[時珍曰]腎主水,凝則為痰飲,溢則為腫脹。甘遂能泄腎經濕氣,治痰之本也。不可過服,但中病則止可也。張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劉河間《保命集》云: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繞臍令滿,內服甘草水,其腫便去。又王璆《百一選方》云:腳氣上攻,結成腫核,及一切腫毒。用甘遂末,水調敷腫處,即濃煎甘草汁服,其腫即散。二物相反,而感應如此。清流韓泳病腳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七卷甘遂“發明”
中文釋義
《本草綱目》中引用了王璆的《百一選方》里面記載的一個小故事:
唐朝時期,有一個德行高潔富有名望的士大夫韓泳患有腳氣腳腫,病情嚴重時患處腫脹,瘙癢,且久脹不散,抓撓后又紅腫熱痛。經多方治療仍不見效,韓泳為此苦惱不已,后來經人介紹用甘遂研末,將粉末調水后敷到腫脹的地方,再同時服用濃煎的甘草汁,效果顯著,腫塊很快就會消散。如此治療一次他的腳氣就已經好的七七八八了,再用一次藥物便痊愈了。這便是甘遂泄水逐飲消腫的故事。
該治療方法與劉河間的《保命集》中記載的方法相似,該書記錄的是將甘遂末涂在腹部,繞肚臍一周,再服用甘草湯汁,即可消去水腫。李時珍認為腎臟在調節身體水分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腎臟的功能如果失衡,可能導致體內水分滯留,形成痰飲,甚至引起腫脹。甘遂這種藥材能夠有效地幫助腎臟排出濕氣,因此常用來治療由此引起的痰飲水腫,但甘遂的用量不可過多,應該根據病情適量使用。
甘遂得名
甘遂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甘遂之名始見于東漢末年成書的《神農本草經》,1972年11月在甘肅省武威市旱灘坡漢代墓葬中出土的92枚醫藥簡牘是至今可見的最早有關“甘逐”(甘遂)藥用的出土文獻記載,書中甘遂被記作“甘逐”,為逐水要藥,專于行水、攻逐為用,故名“甘逐”。“逐”字體形相似而訛作“遂”。
“甘”應是以產地為名,遂,是指田間排水的小溝,有均水、導水的作用。古代“以遂均水”,即是將水從遂中疏泄、分導而出。故本品命名為甘遂,本意是指該草藥可將身體中的水排泄出去。《神農本草經》還記載甘遂別名為“主田”。其后的古本草文獻均以甘遂為藥品正名收錄。魏人吳普在《吳普本草》中記載甘遂有7個異名:“一名主田,一名曰澤,一名重澤,一名鬼丑,一名陵藁,一名甘藁,一名苦澤。”因其“苗似澤漆”,便多以“澤”為名。正名甘遂,因稱甘澤;根累重作連珠狀,而呼重澤;味厚而戟,故名苦澤;多生山野,乃謂陵澤;根除去栓皮后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故有白澤之稱。現代醫藥文獻均以“甘遂”為藥品正名收錄。可見,甘遂的命名從古至今變化不大,命名主要與其產地及功用有關。其別稱則多與藥材顏色,形狀,氣味及生長環境相關。
藥用歷史
漢代《神農本草經》
“甘遂,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
魏晉時期《名醫別錄》
“味甘,大寒,有毒”,“主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
唐代《藥性論》
“能瀉十二種水疾,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膚浮腫”。
明代《本草綱目》
“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
清代《本草備要》
“能瀉腎經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為下水之圣藥。主十二種水。大腹腫滿。”
《中國藥典》2020年版
“甘遂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風痰癲癇,癰腫瘡毒。”
道地產地
甘遂的產地最早記載見于《名醫別錄》,載:“生中山川谷”。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注曰:“中山在代郡”,南北朝時的代郡指今天的山西太原、大同地區,即隋唐以前,甘遂主產地在今陜西、河南、山西。五代《日華子本草》載:“京西者上,汴、滄、吳者次之”宋代《證類本草》載“京西出者佳”宋代《本草圖經》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今陜西、江東亦有之。”《本草品匯精要》載“道地:江寧府京西。”京西為今河南鄭州市、許昌市、淮陽縣以西,崤山、熊耳山以東,沁河、衛河以南;安徽西肥河以西,淮河以北;陜西秦嶺以南,子午河、大巴山以東;湖北涢水以西,京山縣、鐘祥市及荊山以北地。汴即汴州,指今天的河南開封;滄即滄州,指今天的河北滄州,吳即吳州,指今天的江蘇揚州一帶。可見唐宋時期甘遂以河南、陜西所產為優,此外河北滄州、江蘇揚州及長江下游江南一帶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也產甘遂。今《中華道地藥材(上)》記載甘遂分布于“陜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等溫帶半濕潤氣候區。陜西渭南、三原、鳳翔、韓城,河南靈寶,山西運城等地均適宜其生長;尤以陜西渭南、三原、鳳翔最為適宜”。由此可知,甘遂產地主要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南、河北、浙江、安徽、湖北、甘肅、江蘇等地,其中以山西、河南、陜西產量最多,以陜西產的甘遂質量最佳。
偽品鑒別
甘遂自古就有偽品,《本草經集注》在甘遂項下載“赤皮者勝,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惡,蓋謂贗偽者也”《新修本草》在甘遂項下載“草甘遂乃是蚤休,療體全別,苗亦不同”。今天臨床上亦有甘遂的偽品出現,應注意鑒別:
正品性狀
甘遂藥材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其外觀形態為:呈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形。長1~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常有棕色外皮殘留。質脆,易折斷,斷面粉性,白色,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而辣。
甘遂常見偽品有
蘿藦科植物隔山消或牛皮消的根
為甘遂的主流偽品,其外觀性狀為:外觀與甘遂十分相似,有大有小,一般是用與甘遂直徑相近的來冒充甘遂。其外觀與正品甘遂最大的區別就是表面有細密條網狀紋理,并微有光澤,其形似魚鱗,俗稱為魚鱗紋;其斷面皮層比正品薄,形成層環明顯,氣無,味先苦后甜。
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干燥根的根頭部分
也就是天花粉的梢子也有作為甘遂的偽品,其主要外觀形態為:外觀與甘遂略有相似,比甘遂長,有的一端有暴露的片狀纖維。表面有長縱溝紋,質地堅實,斷面富粉性,皮層薄,形成層環明顯,導管群大而明顯,可見黃色木質部,無臭,味微苦。
甘遂與甘草同用之
甘遂甘草“同用”存爭議
在古代醫籍中有“十八反”歌訣“藻戟遂芫俱戰草”的記載,指出甘遂、甘草屬中藥“十八反”的范疇,不宜同用;歷版《中國藥典》中亦記載甘遂不宜與甘草同用。但《本草綱目》中卻記載了甘草與甘遂同用以治療疾病的案例,查閱歷代方書可知,甘遂與甘草同用的在《千金方》中有7方,《外臺秘要》中有8方,《圣惠方》中有2方,《圣濟總錄》中有3方,《普濟方》中有27方,《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有8方,張仲景創立的甘遂半夏湯更是被臨床應用至今,故甘遂和甘草不宜同用之說古今均有爭議。
甘遂甘草“同用”情況分析
以《金匱要略》中的甘遂半夏湯為例,二者配伍能夠相反相激、激發留飲,而且有相使相助之效,甘草又能引經,使藥力深入臟腑,同時起到緩急的作用,故反藥的運用并不是需要嚴格禁忌的,甚至在療效上可謂顯著;其運用的關鍵在于:病機切中方證的理念,注意煎服法和反藥劑量配比。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甘草、甘遂配伍的毒性是通過劑量比例顯示的,且配伍毒性還與藥材的炮制品種、入藥方式及給藥次數有關。目前對于甘遂甘草配伍的研究多集中在實驗研究方面,臨床使用指征的研究尚缺乏,所以,非必要時盡量不將甘遂甘草配伍使用,以避免出現難以預測的情況。的確需要將兩藥配伍應用時,在運用過程中,應該注意方證對應和配伍調制,保證用藥安全性。同時,甘遂甘草配伍具有可能增加毒性的隱患,應該在實驗和臨床上進行進一步的藥物毒性、成分反應以及中毒處理的研究,方能得到恰當的運用且無發生危險之虞。
毒性及解毒
甘遂有毒
甘遂古今醫籍本草都載其有毒,其毒副作用主要表現為強烈的刺激性,以及致癌、致炎等。甘遂所含成分對腹腔、胃腸道及皮膚黏膜等均能產生嚴重刺激性,過量服用會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嚴重者可使呼吸困難、循環衰竭而導致死亡。并且可以導致炎癥、促發腫瘤等。此外,甘遂尚可引起機體能量代謝、氨基酸代謝和脂代謝紊亂。
甘遂毒性物質基礎
甘遂的化學成分主要為二萜類化合物、三萜類化合物和甾體類化合物等。二萜類化合物中,甘遂萜酯有鎮痛和細胞毒性作用;甘遂大戟萜酯亦表現出明顯細胞毒性。巨大戟二萜醇型化合物具有皮膚刺激和抗腫瘤作用,也顯示卵動物極細胞分裂抑制活性。三萜類化合物中大戟醇能顯著抑制小鼠皮膚致癌作用,可能是瀉下和引產的主要成分,這些二萜類和三萜類成分,可能就是甘遂的毒性成分。也有研究認為,甘遂的毒性成分主要包括兩類化合物,一類是四環二萜,以巨大戟烷型為結構母核的二萜醇酯類化合物;另一類為大環二萜,以假白欖酮型為結構母核的二萜醇酯類化合物,提示甘遂的有效成分亦為其毒性成分。
中毒解救方法
一旦出現中毒癥狀,應立即停止服用甘遂,并盡快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
家庭急救措施
取2~3只雞蛋的蛋清服用,以幫助中和毒素,或適量飲用冷開水,可緩解部分中毒癥狀。
藥物治療
①肌內注射硫酸阿托品(0.5毫克)以緩解腹痛,若癥狀未緩解,可考慮注射嗎啡或哌替啶注射液。
②口服10%氫氧化鋁凝膠(10~15毫升)保護胃粘膜,用于緩解胃部不適。
③呼吸衰竭時可使用呼吸興奮劑,如尼可剎米或洛貝林。必要時使用強心藥,如洋地黃類藥物。
對癥治療
若出現脫水癥狀,需及時補充體液,可通過靜脈輸液進行,呼吸循環衰竭時,需進行呼吸支持治療,并密切監測生命體征。
中藥解救方法
①綠豆大豆方:生綠豆30克,生大豆15克,黃柏9克,黃連6克,水煎服。
②大青葉黑豆方:大青葉30克、黑豆15克水煎服。
③人參葛根黃連方:腹瀉不止者,用人參9克、葛根15克、黃連6克水煎服。
炮制減毒
甘遂苦、寒,有毒,臨床多入丸、散劑用,炮制可能會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含量或使其轉化為毒性較小的成分,故歷代甘遂的炮制方法約有20余種,現代對甘遂的炮制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醋制法、甘草制法。醋制法不僅有醋炒法,還新增了醋煮法、醋蒸法;并且在甘草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形成了甘草桔梗制、甘草蒸制,另外還有些地區有煨甘遂、豆腐制甘遂、土炒甘遂、米炒甘遂的炮制方法。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僅收載了生甘遂和醋甘遂兩種規格。下面對生甘遂、煨甘遂、土炒甘遂、醋制甘遂、甘草制甘遂、豆腐煮甘遂等炮制方法作簡單介紹。
生甘遂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曬干,篩去灰屑。
醋制甘遂
取凈甘遂置鍋內,加入米醋與適量水浸沒藥材,煮至醋液被吸盡,切開無白心時,取出,干燥;或取凈甘遂,用米醋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100千克甘遂用米醋30千克。
土炒甘遂
先將細黃土放入鍋中炒熱,然后加入甘遂,用慢火炒至膨脹發黃時取出,篩去黃土即可。
煨甘遂
取凈甘遂用面皮包好,用細沙或滑石粉燙至面皮焦黃色,甘遂微黃色,取出,去除面皮。
甘草制甘遂
取甘草片置鍋內,加水(1:5)煎煮2次,去渣,趁熱加入凈甘遂拌勻,稍潤,待俟汁吸盡后,蒸至透心,取出,放涼,切片曬干,每100千克甘遂用甘草20千克。
豆腐煮甘遂
取一定量的甘遂和豆腐,先將豆腐在銅鍋內煮沸,再加入甘遂,煮沸0.5小時或2~3小時,或甘遂與豆腐一同煮沸,揀去豆腐,瀝干水分,切成黃豆大的碎塊,曬干。
甘遂的綜合應用
甘遂是一種具有顯著藥用價值的中藥材,其應用領域較為廣泛,但甘遂藥材具有一定毒性,在養生保健、食品、觀賞以及工業上的應用也受到一定限制。
觀賞價值
甘遂作為大戟科植物,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其塊根形態獨特,適合作為盆栽或庭院植物觀賞。在部分地區,甘遂被用于園林景觀設計,其耐旱特性也適合某些特殊環境。
化妝品行業
甘遂因其抗炎、消腫作用,被少量應用于化妝品領域。主要用于開發具有抗炎、消腫功能的護膚品。
其他應用
甘遂中的某些成分(如萜類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腫瘤等活性,可用于醫藥或化工產品的研發。現代生物工程技術提高了甘遂活性成分的提取率,推動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擴大。
功效與配伍應用
功效
甘遂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風痰癲癇,癰腫瘡毒。
配伍應用
甘遂配牽牛子
二藥都有逐水、通利二便的作用,但甘遂能通經隧之水,牽牛子兼可下氣,相配有利尿通便、下氣消腫的功效,可用于消腹水、胸腔積液。
甘遂配大黃
甘遂峻下逐水;大黃清熱瀉下。二者配伍,共同起到消除水腫,清熱瀉下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水飲與熱邪結聚引起的小腹堅硬脹滿,疼痛拒按,便秘等。
甘遂配半夏
甘遂性猛峻烈,攻逐水飲,行水散結;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二藥合用,攻逐消散,化痰除飲,可用于痰飲水濕結聚于胸所致的心下堅硬痞滿等。
甘遂配樸硝
樸硝咸寒軟堅通便;甘遂苦寒瀉水逐飲。合用,燥屎成溏糞而下,逐水通便,可用于濕熱蘊結,水濕壅聚引起的水腫鼓脹,腹大堅滿,煩熱口苦,二便不通。
甘遂配白芷
甘遂苦寒峻下,蕩滌腸胃熱毒;白芷辛香升散,發散肌表熱邪。二藥合用,表里雙解,泄水洗腸,導熱下出,可用于感受時邪疫毒,內陷陽明胃腸,表里皆熱,蒙蔽心包,引起煩熱如火,狂言妄語。
甘遂配木香
甘遂苦寒泄熱,破氣行水,化痰開結;木香辛溫,行氣溫中,調氣和胃,二藥合用,行氣疏肝,痰熱下,大便通,可用于痰實熱結便秘,氣滯寒凝肝脈的腹痛難忍(小腸疝氣),腳氣。
甘遂配大戟
甘遂苦寒峻下逐水,善行經隧脈絡水濕;大戟苦寒瀉水逐飲,善瀉臟腑水邪。二藥合用,峻下逐水,攻逐水飲,可用于實邪水腫,通身腫滿,喘急,小便痛及懸飲癥等。
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
化學成分
甘遂中主要化學成分是二萜類和三萜類成分,其中二萜類主要包括巨大戟二萜醇型和假白欖酮型,三萜類成分主要為四環三萜類及少量五環三萜類化合物,四環三萜類化合物又可分為大戟烷型和甘遂烷型兩類。其它成分包括甾體類、酚類衍生物和黃酮類化合物,以及脂肪酸、蔗糖、淀粉、鞣質、棕櫚酸和樹脂等。
藥理作用
瀉下作用
甘遂的首要作用便是峻下逐水,能瀉下通便而達到排水目的。甘遂內含物對離體的家兔回腸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可刺激腸管,促進腸的蠕動,給小鼠灌服甘遂乙醇浸膏有較強的瀉下作用。
利尿作用
在臨床應用方面,通常采用炙甘遂研末內服來治療腎性水腫或用甘遂散外敷治療因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利等癥,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現代研究表明,甘遂水煎劑對大鼠無利尿作用,對實驗性腹水的大鼠也無明顯的利尿作用,反而有尿量減少的傾向,甘遂的乙醇及乙醚浸劑對實驗性腹水大鼠的排尿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抗腫瘤作用
從甘遂中分離得到的大戟二烯醇能顯著抑制誘導的小鼠皮膚致癌,甘遂中有6種甲酯和衍生物能抑制胃癌細胞株生長和促進細胞調亡,甘遂提取物可明顯抑制荷瘤小鼠瘤細胞的生長,對人上皮樣肝癌細胞生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隨提取物濃度增加而增強。多項研究表明,甘遂及制劑對皮膚癌(黑色素瘤)、腸IEC-6、肺鱗細胞腫瘤、胰腺腫瘤以及肝腫瘤細胞等有殺傷作用,腫瘤細胞多呈急性壞死。
抗病毒作用
甘遂在體外細胞實驗中有很強的抗HIV活性。從甘遂中得到的巨大戟二萜醇型二萜酯類化合物,可下調細胞表面HIV共受體 CCR5和CXCR4的表達,以預防HIV4感染。此外,甘遂提取物對肺炎、肝炎、流感等病毒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見,甘遂具有較好的抗病毒作用。
其他作用
甘遂還有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生育作用和殺蟲作用。
民間驗方
甘遂為有毒中藥,臨床應用驗方時要在醫師或藥師指導下使用:
治療老年耳聾
甘草30克,甘遂30克,兩味相反,必須分別研磨成細末,各包各,同時以棉花各包0.5克,包好用線扎定,一邊塞甘遂,一邊塞甘草,兩藥不能并塞一耳內。
治療實熱便秘
芒硝、大黃、甘遂、牽牛子各等量,加水煎湯,量依據浴盆而定,待藥液40℃時,沐浴全身。亦可煎取藥液500毫升,兌入溫水中沐浴,每日2次。
治療前列腺增生
取甘遂10克研磨成細末,水調敷臍下1.3寸處,繃帶束緊,另取甘草10克,水煎內服。
治療水腫腹滿
甘遂0.5克,研磨成細末;豬腰1個,分為7小塊;將甘遂放入豬腰中,以火炙之令熟,每日食4~5次,覺腹脅鳴、小便利時為宜。
治療肝硬化腫脹,腹水
生甘遂6克,車前子30克,牽牛子15克,肉桂3克,取上藥水煎取汁,每日2次,早晚分服。
治療肺積水
芫花2克,大戟2克,甘遂2克,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細粉,用十余枚紅棗熬煮成紅棗湯,于早上6點左右空腹服用將磨好的藥粉送服。
治療諸濕腰痛,四肢腫滿,及酒傷脅肋刺痛,口干目黃
取甘遂(醋煮)30克,當歸、陳皮各15克研磨成細末,每服6克,食前酒調下。
治療消渴
甘遂(用麩炒透,里黃褐色)15克,黃連(去須)30克。以上兩味藥材研磨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3克,薄荷湯下。
使用注意
1. 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服;
2. 不宜與甘草同用;
3. 甘遂性烈有毒,副作用較大,非必要不用,使用時必須嚴格遵循醫囑,避免超量服用。
作者: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黃雯 梁奇 梅全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