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辭職之后,多事之秋的北大醫藥又有糟心事。
7月1日,北大醫藥發布公告稱:公司近百名離退休人員持續沖擊、圍堵公司經營辦公場所,聲討歷史遺留的住房和待遇問題,持續圍堵、干擾公司經營辦公場所,沖擊公司門禁,嚴重影響公司辦公環境,導致公司員工無法正常下上班。
公告并未披露更多解決問題的相關措施,但表示該事件并未影響到北大醫藥的生產經營秩序,對經營業績影響有限,同時呼吁利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在過去的幾年期間,北大醫藥董事會換血、董事長辭職、公司營收持續下降等一系列風波不斷。此次事情發生的一周之前,6月25日,北大醫藥發布公告稱:公司總裁袁平東因個人原因辭職,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掌舵人的離去,無疑讓這家藥企管理上的短板都暴露在聚光燈之下。而本次離退休員工沖擊辦公室是歷史遺留問題始終未能解決,最終矛盾激化所致。目前來看,北大醫藥的內部動蕩遠未結束。
股權幾度易主,公司經營遭遇困局
作為中國醫藥產業的“改革”先鋒,北大醫藥的前身是西南合成制藥廠,1997年于深交所上市,2009年時并入北大方正體系,系集團醫藥醫療產業核心資產控股公司。在此期間,北大醫藥快速發展,完成涵蓋工業制造、醫藥流通兩大板塊的核心業務布局。
疫情之后,互聯網醫療蓬勃發展,“平安系”也看上北大醫藥這塊香餑餑。2020年,平安集團出資482億元參與重整,取得了北大醫藥的間接控股權。彼時,北大醫藥聚焦“抗感染、鎮痛類、精神類”等重點領域,多以仿制藥為公司核心產品。
可惜的是,平安集團并未對北大醫藥進行實質性改革,僅看重北大醫藥優渥的醫療資源,錯過集采、國談的產業改革關鍵的發展期,公司的工業制造業務逐漸被競爭對手趕超。僅僅幾年間,北大醫藥的營業業績持續下降,至2024年僅為20.60億元,同比下降6.10%。
平安集團失去信心,決定轉手。2024年12月,新優勢國際以1元價格收購平安系旗下合成集團100%股權,并承接約23.92億元債權(實際支付3300萬元),由此獲得北大醫藥22.22%的股權。中國平安從此退出,徐晰人成為新實控人。
股權更替之后,北大醫藥又迎來新變化。公告顯示:新優勢國際及合成集團應促使下屬企業完成公司名稱變更,變更后的公司名稱不得含有“北大”“北大醫藥”“北醫”或類似字號。這不僅意味著北大醫藥即將進入全新的領導時代,還將失去將徹底失去“北大”的標簽。
更為致命的是:北醫醫藥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長期服務合同在2025年5月到期,雙方決定合同到期后終止業務合作。曾經每年都為北大醫藥貢獻30%收入的醫院就此“分手”,僅此一項,公司預計2025下半年可能面臨銷售收入減少約6億元,凈利潤減少約4000萬元的風險。
多位高管離職,投資者擔心公司未來發展
2024年底,北大醫藥完成新一輪的股權更替,管理層又迎來多次人事調整。
2月28日, 北大醫藥董事會換屆,來自公司前身西南合成制藥廠的5名董事被更換。隨后3月初,北大醫藥發布稱,公司董事長齊子鑫因個人原因辭職,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6月23日,袁平東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總裁等所有職務,離職后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而袁東平在職的9年期間,不僅推進公司重點品種的銷售,還完成北大醫藥控股股變更和平安集團入駐后的戰略調整。其離職公告中,北大醫藥方面也表示,他為公司經營業績實現扭虧為盈直至推動公司利潤創歷史最好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短短的半年時間,公司管理層經歷重大洗牌,無疑對北大醫藥日常運營帶來巨大挑戰。不少投資者在互動平臺頻頻發問:“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不明朗,這讓我們這些小股東很是擔心。”
北大醫藥對此則回應稱:公司近幾年經營業績穩步增長,此外還為提高投資者回報,增強投資者信心,加強了現金分紅力度與頻次。
本次近百名離退休人員圍堵辦公室,也反映出北大醫藥在公司治理上的能力不足。當傳統老廠經歷資本重組、股權變更后,如何處理老員工與新老板之間的問題,是每個企業發展的必修課。分析人士指出,北大醫藥現在最需要確定“領路人”,來幫助公司走出困境,重新確定公司今后中長期的發展目標。
截至目前,事態仍在發展中。北大醫藥承諾“積極協調有關方面采取相應措施”,但解決方案尚未明朗。
撰稿丨小米
編輯丨江蕓 賈亭
運營丨晨曦
插圖丨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