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是三朝元老,歷經天聰、順治、康熙三朝。同時他也是為滿清入關以及定鼎中原立下赫赫戰功的猛將。而在康熙初年,鰲拜獲罪被康熙鏟除,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史書上只記載“康熙除鰲拜”,顯然鰲拜并沒有被康熙所殺,而是將其囚禁。而在被囚禁幾個月之后,鰲拜便突然死去。真實的歷史中,他到底身犯何罪?為什么后來晚年的康熙又要為其平反,恢復他的所有名譽。這其中肯定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鰲拜對于康熙皇帝來說意味著什么?
鰲拜
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戰功赫赫
鰲拜在清軍入關前就跟隨清太宗皇太極南征北戰,首先我們先來看一看他的幾次比較露臉的戰斗,就知道他的功勞有多大。
①、松錦之戰,俘虜洪承疇,逼降祖大壽
松錦之戰是皇太極一生中打的最后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此戰之后,明朝再也不能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力量,從而徹底打破了當年袁崇煥苦心經營的關寧錦防線,使山海關成為明朝在關外的最后一座孤城。
而在病中的皇太極還親臨前線視察,可見他對這場戰斗的重視。鰲拜就曾經參與前線的指揮作戰,此戰不僅擊潰明朝14萬前來進犯的軍隊,還俘虜了兵部尚書洪承疇,逼降了頑固的祖大壽,逼迫吳三桂逃到山海關再也不敢出關一步。
②、逼殺李自成和張獻忠
在吳三桂投降清軍之后,李自成便離開了北京逃往他的老巢西安。鰲拜跟隨親王阿濟格前往西北地區剿滅農民起義軍。隨后李自成被迫撤離西安,退往湖北地區,在九宮山意外被殺。
而四川的張獻忠的主要對手也是鰲拜,他被鰲拜手下的兵將射殺,從此農民起義軍的殘余力量基本平定。
鰲拜在戰場上
沒有鰲拜也就沒有康熙皇帝
在皇太極死后,皇位爭奪主要是圍繞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展開的似乎沒有鰲拜什么事,但是人們或許不知道鰲拜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鰲拜也就沒有順治皇帝,更不會有后來的康熙皇帝。
清朝實行八旗制度,皇帝不屬于任何一旗,但是他若想坐穩江山,必須得到八旗的支持才行。而在皇位爭奪戰中,屬于鑲黃旗(地位最為高貴的一旗)的鰲拜等眾將領堅定的站在了豪格一邊,并且當時親兵衛隊嚴陣以待,眼看就要到了火拼的程度。而整白旗的多爾袞被這一舉動將了一軍,最后雙方都同意一個折中的方案,就是由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這才有了后來的順治皇帝。
康熙皇帝
順治托孤的輔政大臣
當24歲的順治皇帝病危之際,決定將得過天花的三皇子玄燁立為太子(天花得過一次之后就會有抗體,不易再得),而索尼、蘇克薩哈、鄂爾泰和鰲拜成為四大顧命大臣。
表面上看,鰲拜排在最后,可是由于種種原因,他成了四大臣中最有權勢的人。據史料記載,在索尼死后,他殺害蘇克薩哈,打壓鄂爾泰,實際上獨攬朝政大權。最主要的是他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在小皇帝14歲親政后,依然要看鰲拜的臉色行事。所以康熙最終下了除掉鰲拜的決心。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康熙晚年竟然親自為他平反,還說:“我朝能征效能大臣中,莫過于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績明顯,應給世職”。雍正皇帝更是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在雍正九年追封為超武公(地位最高的公爵)。
康熙皇帝
其實當年所列36條鰲拜罪狀中,并沒有謀反的罪名,而鑒于鰲拜的功績康熙皇帝并沒有將其處死,所以有“康熙除鰲拜”的說法。而后來的平反一事,則可說明鰲拜或許并不像史料中記載的那樣十惡不赦。表面上是康熙與鰲拜的爭斗(鰲拜功高震主、威脅皇權),實際上是皇權與旗權的較量。當康熙皇帝坐穩了江山后,當然要對在鰲拜(他成了犧牲品)加以平反,以表明君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