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現代物流報記者 賈奧勝
2025年高考志愿填報季,當考生賈銘準備填報“物流管理”專業,母親的一句“你陳伯伯家的女兒物流專業畢業后一直沒找到工作”讓其猶豫不決。
從多年前的“物流熱”到部分物流專業停招,物流專業真的不香了么?
物流崗位大洗牌
202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首次超過360萬億元,全年物流業總收入達13.8萬億元,物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
(圖源:新華社)
與之相對應的,人才需求也水漲船高。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物流從業人員超過5500萬人,每年會新增100多萬人的就業需求。而專業院校供應鏈與現代物流專業的畢業生,每年僅有17萬人,遠遠滿足不了行業發展需求。
一邊是人才缺口,一邊是畢業即失業。物流專業人才到底怎么了?
物流行業正深陷人才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之中。“基層崗位招工難與高端人才‘無人可用’并存。”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副院長褚東亮指出,這一困局是行業特性、教育體系滯后、企業機制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招工難”的焦點在基層一線。高強度體力勞動(如搬運裝卸)、艱苦的戶外工作環境、不規律的排班制度,使得眾多求職者望而卻步。與此同時,而一些基層的崗位正在被“無人化”所替代。
智能化浪潮正深刻改變物流業態。褚東亮強調,“在物流行業轉型浪潮中,人才需求圖譜正被智能化技術重塑。”隨著無人倉、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普及,傳統崗位如分揀員、貨車司機、傳統客服正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AI物流調度師、無人車遠程控制員、客戶體驗優化專員等新興職業。
表1:崗位更替圖譜
這些新興崗位對能力要求發生質變,AI物流調度師需掌握強化學習算法,無人車遠程控制員需具備云數據處理能力,客戶體驗優化專員則需掌握數據挖掘與需求預測建模技能。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最新數據顯示,到2025年,智能調度算法工程師等新興崗位缺口將達43.7萬人,其中無人機飛手供需缺口達45.3萬人。
褚東亮總結道,“一個合格的智慧物流人才,需要同時具備供應鏈思維、數據決策能力和跨學科知識融合能力。”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兼物流產業中心主任劉大成教授同樣指出,物流智能化發展要求人才層次“從單一執行轉向系統思維、數據驅動和供應鏈全局掌控”。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紅梅也表示:“自動化取代重復勞動,同時催生運維、監控、流程優化等創造性崗位,這是人才結構的升級。”
人才困境催生高校專業重構
當前我國物流行業正面臨嚴峻的人才結構性矛盾。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的嚴重脫節,疊加企業用人機制的短視行為,共同加劇了行業“基層招不到、高端留不住”的困境。
而高校教材更新緩慢,實訓設備陳舊,更是導致了畢業生技能與智慧物流脫節。劉大成直指癥結:“普通高校追求‘大而全’,畢業生‘眼高手低’;職校設備升級遲緩,加劇人才適配困境。”
褚東亮分析,物流基層崗位因工作環境艱苦、強度大且薪資競爭力不足,導致吸引力低下;而高端崗位則受限于教育體系滯后,高校課程設置偏重理論,對智慧物流、國際供應鏈等前沿領域覆蓋不足。
針對當前物流專業教育現狀,陳紅梅坦言,當前物流教育體系正面臨教材更新滯后、實訓設備陳舊以及學生系統認知缺失三重挑戰。她指出,部分物流專業教材更新周期長達5~10年,實訓設備多停留在基礎分揀系統層面,與京東等企業應用的智能倉儲機器人、AI調度系統存在顯著代際差距。
同時,學生雖能通過碎片化信息了解自動化、區塊鏈等技術概念,但普遍缺乏系統認知,部分研究生論文中的人工智能應用研究仍停留在二手資料推演層面,難以滿足產業實際需求。
而企業用人機制缺陷進一步加劇了高端人才荒。褚東亮表示,部分企業過度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在人力資源開發上采取"急用現招"策略,缺乏對員工的系統性培養規劃。這種"重使用輕培養"的短視模式,使得企業陷入"人才越缺越省、越省越缺"的惡性循環。
此外,物流企業普遍存在激勵機制與人才價值不匹配的問題。在晉升通道方面,傳統層級晉升模式,導致技術型人才發展空間受限,而對于基層員工來說,沒有足夠的激勵措施則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
從社會層面上看,大眾對物流行業的認知偏差則更是影響物流行業招納人才。社交平臺上,“血汗職業”“女的當男的使,男的當叉車使”等用戶吐槽,折射出該崗位的辛苦程度和相對較低的回報率,直接影響行業吸引力。
(圖源:抖音評論區)
產教融合破局物流人才荒
物流行業當前面臨的結構性人才缺口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挑戰。
對此,褚東亮從學院教育維度提出系統性改革方案,強調通過能力轉化機制與跨學科課程體系的雙重創新,培養具備復合型能力的物流人才:
在能力培養層面,首先需構建供應鏈系統思維訓練體系。建議在《供應鏈管理》核心課程中嵌入系統動力學建模模塊,通過動態仿真案例解析采購、生產、配送等環節的協同機制;同步開設《供應鏈建模仿真》實踐課程,運用AnyLogic等專業軟件模擬市場需求波動、運輸中斷等場景,幫助學生建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局認知框架。
數據決策能力培養方面,應打造“真實業務場景+前沿技術工具”的教學生態。在《物流數據分析》課程中引入企業脫敏數據集,圍繞倉儲周轉率優化、運輸路徑規劃等實際課題,系統講授分析與機器學習算法;通過《智慧供應鏈》項目制教學,依托阿里云、京東物流等企業級大數據平臺,訓練學生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價值規律、制定優化策略的實戰能力。
中西部院校在破解物流人才結構性矛盾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深度挖掘地域特色資源,構建“產業-教育-區位”三位一體的差異化培養體系,能夠為當地物流產業升級輸送精準匹配的專業人才。
褚東亮進一步表示,以新疆地區院校為例,可充分發揮其“一帶一路”橋頭堡的區位優勢,打造跨境物流人才培養高地。重慶地區院校則可圍繞“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需求,構建多式聯運特色培養模式。
這種差異化培養路徑的創新價值在于,一方面,能夠將地域產業優勢轉化為教育特色,避免人才培養的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通過“在地化”的產教融合模式,可顯著提升人才供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匹配度。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發《關于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為破解這一困境提供了政策抓手——明確要求高校瞄準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布局緊缺專業,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通知》強調,要加大專業調整力度,分類推動高校優化專業設置,引導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鼓勵高校突出優勢特色調整專業結構,發揮優勢專業集群效應,提高人才培養競爭力。
對考生而言,選擇物流專業不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擁抱智能化時代的重要入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