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法農》劇照
英國《衛報》7月1日文章,原題:我通過好萊塢電影了解奴隸制,為什么法國電影在披露我們殖民罪惡方面如此遲緩? 在歐洲歷史上,法國是在跨洋奴隸貿易中參與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法國是第二大殖民國,僅次于英國。我生長于法國,卻只在美國電影中窺見過這些反人類罪行。我從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的《斷鎖怒潮》等電影中開始了解奴隸制,《為奴十二年》《被解救的姜戈》這類好萊塢影片,在描繪黑奴所經歷的恐怖與絕望方面,堪稱傳世經典。
盡管部分法國電影人的作品根植于奴隸制,努力將個人敘事與奴隸制背景聯系起來,但鮮少有人將其作為法國的罪惡歷史宏觀地展現在銀幕上。矛盾的是,第一部以法屬加勒比地區奴隸制為背景的主流電影《出發》卻是一部喜劇,它未能觸及階級壓迫的本質。
因此,當我終于在大銀幕上看到一部以法屬殖民地為背景、講述法國奴隸制受害者故事的影片時,我深受感動。去年,劇情片《無鎖鏈,無主人》的制片人西蒙·穆泰魯告訴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影迷,我一直對法國電影中奴隸制和‘逃亡黑奴’這類主題的缺位感到震驚。”這是首部嚴肅講述18世紀奴隸制受害者故事的法國電影。電影以一種異常崇高的方式刻畫黑人身體,導演選擇聚焦于“逃亡黑奴”擺脫壓迫者奴役的歷程,運用非洲語言元素,在精神層面升華,賦予了這部電影獨特的基調。
今年,又有一部傳記片致敬了一位不朽的人物,一位本應成為法國民族驕傲的人物——20世紀著名的馬提尼克裔法國思想家、心理分析學家和革命家弗朗茨·法農。瓜德羅普島電影制作人讓-克洛德·巴尼憑借其才華,將弗朗茨·法農的非凡故事娓娓道來。法農1925年出生于法屬馬提尼克島法蘭西堡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根據自己在阿爾及利亞擔任護理員的經歷,撰寫了關于殖民主義心理影響的文章。他也親身實踐了反殖民主義運動,親歷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并成為民族解放陣線的重要支持者。法農于1961年去世,未能親眼看到阿爾及利亞1962年的解放。但他僅憑兩本反殖民主義理論著作《黑皮膚,白面具》《全世界受苦的人》就激勵了世界各地的解放和反殖民運動。然而,在法國,卻沒有一所學校以他的名字命名。2019年,法國波爾多市批準了一項以法農命名一條小巷的提議,但被否決了。
巴尼這部感人的電影《法農》描繪了一位精神科醫生的痛苦歷程,講述他如何全身心地投入這場擺脫殖民統治之戰。這部電影在兩片土地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法農的故鄉、飽受奴隸制摧殘的馬提尼克島,以及1830年遭到法國軍隊入侵和鎮壓的阿爾及利亞。盡管《法農》的院線排片有限,甚至遭遇部分影院疑似“抵制”,這部杰作依然贏得了應有的公眾反響。
人們終于能看到以不同視角描繪法國的新電影,著實令人欣慰。我不禁要感嘆,這些作品在最負盛名的展示平臺,比如戛納電影節依然難覓蹤影。不過,雖然殖民歷史仍是法國電影的盲區,但觀眾早已準備好直面這段過往,而實現這一愿景的電影人才更是不乏其人。(作者羅哈亞·迪亞洛,黃鸝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