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身邊準備做心理咨詢的朋友,總愛在預約前偷偷 “研究” 咨詢師的朋友圈、微博甚至抖音?有人刷到咨詢師分享的生活照會松口氣:“原來 TA 也會周末喝咖啡啊”;有人反復翻看對方的專業文章,像查戶口似的核對資質。這種看似 “過度” 的搜索行為,其實藏著來訪者們沒說出口的小心思。
一、想先看看你是不是 “對的人”
心理咨詢就像一場特殊的 “相親”,來訪者心里都揣著一本 “匹配度手冊”。
從 “陌生人” 到 “有點熟的人”:面對一個要傾訴秘密的陌生人,本能的不安會讓他們想:“TA 真的能懂我嗎?” 社交賬號里的蛛絲馬跡,比如分享的書籍、關注的話題、說話的語氣,都是他們悄悄打分的依據。比如看到咨詢師寫 “理解是改變的開始”,焦慮的媽媽可能會覺得 “這句話說到我心坎里了”。
偷偷驗證 “專業濾鏡”:比起冷冰冰的資質證書,朋友圈里的行業動態(比如參加督導會、學習新療法)反而更 “接地氣”。來訪者會像拼拼圖一樣,把這些碎片拼成一個 “可信的形象”—— 哦,原來 TA 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而是真的在認真做咨詢的人。
二、安全感不夠,信息來湊
有些來訪者的搜索行為,像極了 “提前排雷” 的謹慎探險家。
害怕再次受傷的 “防御性掌控”:比如經歷過背叛的人,可能會反復查看咨詢師有沒有 “負面新聞”,甚至從點贊互動里推測 TA 的人品。他們潛意識里在說:“我得先確保這個空間是安全的,才能放心暴露傷口。”
藏在細節里的 “風險排查”:如果發現咨詢師頻繁曬私人生活、吐槽來訪者,或者發表極端觀點,他們可能會默默拉黑 —— 這不是多疑,而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就像買東西前看差評,誰都不想花錢踩坑。
三、潛意識里的 “小劇場”,自己都沒察覺
有時候,來訪者的搜索行為連他們自己都沒搞懂為啥。
把對重要人的期待 “搬” 到咨詢師身上:比如從小缺愛的人,可能會不自覺地在咨詢師的社交動態里尋找 “溫暖感”。看到對方分享 “耐心是最好的陪伴”,會莫名覺得安心,其實是把咨詢師當成了理想中的 “父母”。
試探的 “隱形觸角”:不敢直接問 “你會討厭我嗎?”,就通過觀察咨詢師如何回應他人的評論,來猜測 TA 的包容度。這種 “無聲的試探”,其實是在為下一步的信任鋪路。
四、互聯網時代的 “常規操作”,只是你習慣了而已
別高估了這種行為的特殊性 —— 現在誰加完微信不先翻兩圈朋友圈?
社交默認模式的 “遷移”:就像認識新同事會先看看 TA 的微博,來訪者只是把這套 “線上了解流程” 用在了咨詢師身上。特別是年輕一代,覺得 “不搜反而奇怪”,這不過是數字時代的社交慣性。
對 “真實感” 的天然好奇:比起咨詢室里正襟危坐的形象,朋友圈里的 “生活化瞬間”(比如養的貓、喜歡的電影)更能讓來訪者覺得 “TA 是個有血有肉的人”,這種親切感能快速拉近距離。
這些情況,可能需要多想想
當然,大部分搜索都是正常的 “了解前奏”,但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或許要留意:
咨詢師的賬號 “不對勁”:比如過度暴露隱私(曬家人吵架細節)、消費來訪者(暗示 “我幫過誰誰誰”),甚至發布歧視性言論,這樣的賬號其實在釋放 “不專業” 信號,值得警惕。
自己停不下來地 “深挖”:比如熬夜翻遍咨詢師五年前的朋友圈,甚至試圖查找 TA 的家庭住址,這種過度侵入性的行為,可能反映出自己內心的焦慮感在升級,或許正是需要在咨詢中探討的議題。
說到底,來訪者搜索社交賬號的行為,就像一場無聲的 “信任談判”。他們通過屏幕另一端的文字和圖片,悄悄搭建起對咨詢關系的第一座橋梁。這種看似 “多余” 的舉動,恰恰藏著他們對改變的渴望 —— 畢竟,只有先覺得 “這個人靠譜”,才敢把最脆弱的一面交出去。下次如果你的咨詢師發現你 “偷偷研究” 過 TA,別尷尬,這其實是你邁向改變的第一步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