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開先生說評價一幅書法作品好壞的一個簡單的標準就是看其中的對比關系有多少,對比關系越豐富的作品越耐人品味,也就越好。石開先生的這番理論算是給一些書法小白打開了欣賞書法的第一道門。
石開先生所說的對比關系就是當今書法創作中非常普遍設置的所謂疏密、粗細、黑白、奇正、大小、曲直等等。
然而書法欣賞絕非數對比關系那么直接,古代名帖的評價當中也很少直白的提及對比關系,比如評價《多寶塔》是整體秀美剛勁,清爽宜人,評價《祭侄文稿》則是氣勢磅礴,縱筆豪放,根本沒有提到其中的對比關系。
可見書法欣賞還有很豐富的層次,觀者依據自身修養、學識和閱歷的不同,會有不同層次的藝術享受。
如果一幅書法令人琢磨不透,顯然其中蘊含著深奧的藝術文化玄機,這種玄機往往出于作者學養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設置,那么必然是一幅高水平的作品,其作者也必然是書壇高手。
與之相對,石開先生還說過另外一句話:如果一幅作品被人一眼看穿,無論寫的多好看,也一定是平庸的。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必然要引發觀者的獨特思考,不能引發觀者思考,一眼就看明白全部的作品顯然不值得反復品味,那又有什么藝術價值呢?
歷史上的每一幅經典佳作都是讓人難以琢磨透的,即便像《蘭亭序》、《祭侄文稿》等大眾熟悉的作品,盡管歷代都有評價,但是依舊能夠被后人看出不同的感受,所以會經久不朽。
之所以會這樣在于這樣的作品在欣賞時具有一定的時代嵌入性,每個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不同的震撼,永無止境,這樣的作品是永遠無法被人琢磨透的,才是最高級的藝術品。
書法為什么一定要拒絕媚俗,就是要展現個性,表達思想,迎合世俗代表著放棄自我,沒有個性,缺乏思想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是不值得品味的。
然而這種個性的展現和思想的表達是自然的傾注,依托作者的學養、個性和閱歷的支撐,而非刻意的設置,任何刻意的雕飾都會顯得突兀且低俗。
當今流行的展覽體就過于刻意雕飾,將奇正、虛實、枯潤、大小等對比關系直白、簡單的羅列在紙上,乍看非常震撼,但是經不起細品,這樣的作品雖然不被一眼看穿,也經不住多看兩眼。
崔寒柏先生作為當今書壇傳統書法的典范,他的作品重現了古人真實的書寫狀態,拒絕一切刻意的雕飾,他的作品很難用對比關系的標準去欣賞,卻顯雍容典雅,韻致高古,耐人品味。
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高手的創作,才是能夠傳世的佳作,才值得反復琢磨。在當今崇尚藝術展現力的大環境下,這類作品顯得難能可貴。
刻意設置的玄機無論多么巧妙也終究會被人看透,唯有自然表達出來的才能夠契合時代審美,在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都能煥發生機。
藝術的價值終究不是看多即止,而是要值得反復品味,讓人琢磨不透正是藝術的終極表達,也正是真正高手的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