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未減,暑期仍可期
7月5日,傳言中的“末日大災難”,并未如約降臨。
沒有火山噴發,也沒有三倍于311地震的海嘯襲來。
新干線準點發車,便利店一如往常——一切平靜得仿佛什么都沒發生。
但這一天,并非毫無波瀾前奏。7月4日晚,駐日本大使館提醒在日中國公民防范自然災害:
同時,比地震更早抵達的,是席卷社交平臺的集體情緒。
有人繪制了“災難預測圖”;群組里,流傳著“避難物資清單”;便利店貨架上的米、面、礦泉水一度被搶空;電商平臺上,“地震包”的搜索量飆升。
大家不是全信預言,而是不想成為那個“沒聽勸”的人。
盡管日本氣象廳早早出面辟謠:“目前全球沒有任何科學手段能精確預測某天會發生大地震?!钡谒惴ㄖ鲗У男畔⑹澜缋?,更“有戲”的版本,總能贏得更多關注。
尤其是近段時間,日本九州一帶小地震頻繁。7月3日,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附近剛剛發生5.5級地震,日本氣象廳一度發布紅色強震警報。
于是,一個最終未能兌現的“災難日”,卻提前撼動了一個行業。
野村綜合研究所執行經濟學家木內隆英曾表示,日本旅游業 可能因這場“災難預言”而面臨高達5600億日元(約39億美元)的潛在損失。
不過,現實遠沒有這么悲觀。
就在傳言四起之際,一些航空公司仍逆勢加碼 日本市場:
臺灣虎航7月新增桃園-石垣島、高雄-仙臺、臺中-名古屋等航線;
此前大幅削減日本航線的大灣區航空,宣布將在12月重新開通札幌航線;
星宇航空日本航線七月初平均載客率已超過八成;
長榮航空表示:“雖然一度受影響,但進入暑期后,訂位速度明顯回升?!?/p>
種種跡象表明,日本航線的信心,并未隨“預言風波”而崩盤。
有業內人士指出,大部分旅客早在2-3個月前就已訂票,真正因此臨時改變行程的,是少數“觀望型”用戶。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災難風波”帶來的卻是超出預期的“跳水價”:
有人錯估市場,提前訂票后痛失兩千,直呼“血虧”!
從大盤上看,暑期航班量到價格趨勢,日本旅游的供需兩端依舊穩健。
航班管家數據顯示,今年暑運期間熱門通航國家中,日本位列前三,計劃航班量已超過2019年水平。
根據日本國家旅游局數據,今年5月訪日游客達369萬3300人,同比增長21.5%,刷新歷年5月紀錄。
來自中國香港地區的游客人數同比減少了約一成,成為少數受“風聲”干擾的市場。而來自韓國和中國內地的游客仍然同比激增,勢頭強勁。
“該不該去日本”,一度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熱議,有人曬出取消行程的短信截圖;也有人無奈表示:“爸媽不讓我去?!?只能借網友之眼云游日本。
在東京淺草寺外,來自西雅圖的S小姐也坦言:“一開始 不當回事,可越刷越多相關內容,焦慮也慢慢冒了上來。”
可真正踏上旅途后,她發現這里平靜而有活力,旅程依舊愉快。
恐慌之外,是一場集體情緒的觀察實驗。而從未遂的傳言中,我們也看到了另一面:
不是所有人都被謠言牽著走,也不是每一則“海嘯要來了”的消息,都會撼動真正穩固的出行決策。
尤其是那些“高適應型”、“低資訊依賴型”的旅客——商務人士、回流留學生、親子出行家庭。他們的信心來自經驗判斷,而非社交媒體的熱點演算。
對這類人來說,漫畫不等于預警,謠言不是現實。地震確實有風險,但東京地鐵照常通車,日本的災害應對體系也早就以“體系化”和“冷靜”著稱。
就像一位日本留學生所說:“只是傳說而已。該去還是要去,該玩還是得玩?!?/p>
7月5日,終究只是個平常日子。
辰木良的預言沒有應驗,或許他會和諾查丹瑪斯、瑪雅歷法一起,被歷史和互聯網的洪流淹沒。
但對游客和從業者來說,風聲已止,熱浪將起。
暑假如約到來,日本依舊是那個充滿吸引力的旅行目的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