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挑戰在于,華盛頓的全球防御承諾超出了其軍事實力。
這被稱為“ 里普曼缺口 ”,以記者沃爾特·里普曼的名字,于1943年命名。
——“在儲備有富余實力的情況下,使國家的承諾與其實力保持平衡。”
如果這種平衡存在,外交政策將贏得國內的支持。
如果承諾超過實力,就會導致資金短缺,從而引發深刻的政治分歧。
美國在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通過擊敗西班牙并占領菲律賓,建立全球性自信。
但是這種自信需要匹配資金和實力,結果就是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希特勒征服了歐洲大陸,日本征服了東亞。
最終,美國需要兩次世界大戰,才能重新恢復戰前的和平。
隨著美國在韓戰、越戰的相繼失敗,對美國形成挑戰的熱點地區越來越多,美國的實力捉襟見肘。
因此,在二十世紀末期,美軍的目標是——能同時打贏全球任何地點的兩場戰爭。
然而,伊拉克和阿富汗,回答了美國這種構想——你不能。
美國相對實力的下降催生了各種分析和許多建議,旨在減輕甚至逆轉這種下降。然而,值得關注的不是美國相對于其他國家實力的下降,而是美國實力與美國承諾之間的關系問題。
1987年,美國《外交事務》就已經提出了解決方案指出,與相對實力的下降不同,政策上的不平衡是可以糾正的。
包括:
——重新定義他們的利益,從而將承諾減少到他們能夠利用現有能力維持的水平;
——通過外交手段減少對其利益的威脅;
——增強盟友在保護自身利益方面的貢獻;
——增加自身資源,通常意味著擴大軍事力量和增加軍事預算;
——用更便宜的能源替代更昂貴的能源,從而用同樣的資源產生更多的電力;
——要制定更有效的策略來利用其能力,從而在資源投入相同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的權力輸出。
是不是看著很眼熟?
這就是昨天,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的核心內容。
即便《大而美法案》大幅度增加國防預算,美國最大的實力依然只是最多“兩個熱點區域”。
中東關切著石油安全,所以以色列控制波斯灣至關重要,是美國乃至歐洲整個西方世界的重中之重。
而另一個東方區域,才是美國在保持大規模武裝儲備,隨時準備應對的關鍵挑戰。
這種情況下,烏克蘭只能是雞肋,無可奈何。
對司機的好消息是,下周一內塔尼亞胡將訪美,預期會同意結束與哈馬斯的戰爭,將中東局勢恢復和平。
如果能實現,烏克蘭還能再救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