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平臺近期進行的課程中,我們收集了學員問題,并邀請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進行解答。我們把有些代表性的問答做了提煉歸納和匿名處理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
Q:成年子女應然在使用父母的手機賬號進行消費(如購物、外賣等),即使父母明確表示反對孩子使用父母的賬號,并表示愿意給錢,孩子偶爾還是會用。父母考使用強硬手段來維護邊界,但又因擔心引發子女強烈的負面情緒,該怎么辦?
A:能看到作為父母內心的矛盾(想要維護邊界卻允許突破),猜測父母自身也有“被需要”的渴望。
無法面對孩子真的長大了,不再像幼年那般依賴自己,情感上的分離讓父母自己也有焦慮;孩子的行為似在表達想要繼續留在“被照顧”的兒童狀態,同時測試父母的底線,確定自己仍然有能力影響你的情緒。
實際上“給錢但不給賬號”也在傳遞矛盾的信號,這會讓孩子困惑, 并持續地試探你的想法,并解讀為“媽媽不真正希望我獨立“,反而強化了依賴。
破解的辦法:
1、從行為層面溫和而堅定的傳遞“我希望你能用自己的賬號,信任你的能力”;
2、從意識探索層面理解自己害怕失去和孩子的情感連接,也可能與早年作為孩子被拒絕的創傷經歷相關,尋找替代性的聯結(共同出游、分享愛好);
3、避免因拒絕引起的內疚,需要意識到:允許孩子依賴會剝奪他發展自我的機會。
Q:如何應對因容易內疚(尤其在被指責時)和長期優先滿足他人需求而忽視自我,所導致的強烈的心疼自己的感覺,以及內心那個委屈、憤怒、感覺被忽視的“內在小孩”?
A:從你的過度內疚、滿足他人的需求、和內心“委屈憤怒的小孩”可以看到內在關系中的自我要求(超我)與自我忽略的模式;如果我們在成長中經常被指責、被要求完美或者要通過“聽話”來獲得認可,那我們內在會將外界指責歸因為“我不夠好”的超我聲音,“只有不斷付出才有資格存在”,似乎自我照顧是背叛,只有犧牲才能維持關系,而內心壓抑了真實的需求與憤怒。
而“過度照顧他人”正是對此憤怒的防御——通過反向形成避免面對憤怒。
解決方法在于承認憤怒的意義并允許表達,完成未完成的哀悼,接受自己作為成人已擁有更多的資源(自我肯定),重新養育“內在的小孩”。
Q:常感到強烈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匱乏,陷入絕望。如何在這種困境中覺察和調動自己的內在資源?
A:嬰兒需要經歷“足夠好的母親”的照料,才能發展出基本安全感,若在生命的早期,養育者因自身發展的局限(比如情感冷漠,產后抑郁等)無法提供穩定的物質/情感回應,孩子則會內化一種“不夠”的關系模式,并在成年后持續有“被剝奪”的感覺。
可以嘗試應對的方法:
1、可在匱乏感來臨時嘗試用語言描述它(像什么?曾在什么時候出現過?)將焦慮轉化為可能處理的象征,打破重復性體驗;
2、嘗試給童年的自己寫信:看到她的饑餓,和她一起尋找滋養的方法——以此哀悼“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悲傷;
3、定期為自己做一件“滋養的小事”(一件好看的衣服,一束花等),對自己說:“這是我為你準備的。”
匱乏不是本質而是心靈的語言,需要我們去傾聽它、理解它。
Q:以前談及自己的痛苦經歷都輕松的像講別人的故事,我以為釋懷了,但是不是可能被壓抑了或者是情感隔離了呢?同時,最近談及父母的話題,有一些軀體反應,但是沒有什么情緒感受。最近也容易哭,感到巨大悲傷,身體不適,如何理解這些現象?
A:你用抽離情緒的方式敘述自己的痛苦經歷,這是很典型的情感隔離,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智慧(用以剝離痛苦的感受),避免體驗“被拋棄/欺騙”時的嬰兒式無助。
身體不適——將情緒轉為為身體信號和自己聯結,身體可能表達渴望被安撫,也可能在表達被壓抑的憤怒等情緒;
“無感覺”也是一種感覺,麻木是情感隔離但仍在運作的證據;
“爆哭”正是情感解凍,從隔離到崩潰的轉變;
身體癥狀正是無意識發出的信號,渴望修復丟失的情感碎片;
當身體出現感受時(如手指癢),可以嘗試和它鏈接,并問問它在表達什么。
如果您也有一些邊界問題、情緒困擾、個人成長上面的困擾,自己越想越煩心,不妨找個空間,能夠擱置這些煩惱,找一個專業的人,能夠傾聽和理解您的苦悶。
能夠走進咨詢室的,往往是最有生命覺察力的人。點擊下方圖片,開啟自我探索之旅~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