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中醫是中醫,營養學是西醫的,二者有明顯的分界,但其實兩者是可以互補的。
中醫范琳燕主任表示,中醫領域中,萬物皆有其屬性,中藥多來自我們的自然界,甚至有很多都是藥食同源之物;
在中醫了解各種食物的屬性基礎之上,再通過營養學的知識,進行膳食搭配,巧妙地把握“營養均衡”與“辨證調養”之間的平衡,能夠更好地幫助患者調節身體的內環境,高效減肥、治未病。
比如說范琳燕主任曾遇到的一位胖友陳女士,47歲了,150斤,她本身還有些更年期綜合癥的表現,長期感到疲勞,面色灰暗,稍微活動一下就感覺氣虛乏力,晚上也是長期失眠、盜汗,
這種情況,若是按照常規的營養學幫她減肥,控制熱量的同時,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很難消除身體的不適癥狀,效果不夠理想。
所以范琳燕主任給她制定了個性化食譜,還從中醫的角度,幫她詳細辨證調理,
觀察舌頭,舌苔白厚有齒痕,是脾虛濕盛的體現,
月經周期紊亂經量少(氣血兩虛)、雙腿浮腫按之凹陷(腎虛水停)。
于是范琳燕主任從兩個角度進行開方:
1. 基礎方:健脾祛濕調代謝(針對舌苔厚膩、大便黏膩)
白術15g +炒薏苡仁 20g + 陳皮 6g + 絞股藍 10g
? 白術 + 薏苡仁是《傷寒論》苓桂術甘湯的簡化,強化健脾利濕;陳皮理氣化痰,解決更年期常見的 "氣滯痰凝";絞股藍被稱為 "南方人參",調節脂質代謝,降低甘油三酯。
2. 進階方:氣血雙補促循環(針對面色蒼白、月經量少)
黃芪15g +當歸6g+雞血藤10g +炒麥芽10g
? 黃芪補氣之王,當歸養血圣藥,合為 "當歸補血湯";雞血藤活血不傷正,改善更年期常見的微循環障礙;炒麥芽疏肝理氣,緩解焦慮情緒。
在這樣一番綜合的調理下來,陳女士的身體內環境漸漸平衡了,代謝也恢復了,一個月后就瘦了10斤,不適癥狀也得到了緩解,晚上也能睡個好覺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