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高考成績陸續放榜。
一個同事的兒子今年也參加高考,考了令人矚目的667分。
聽到這個分數時,我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向她討教教育經驗,究竟平時做了什么?
但同事卻告訴我,孩子之所以能發揮這么好,恰恰是因為她沒做什么。
她告訴我,教育最需要“投資”的,并非在學習上的具體行為,而是以下四方面的投入——
01
閱讀:為孩子的人生添磚加瓦
語文是發散性的,閱讀越多,沉淀越多,寫起文章和做起題目來,更有底氣。
今年廣東高考670分的胡童在分享教育經驗時,也強調要多閱讀。
高一高二時,他每周有兩到三本的閱讀量。高三時,哪怕備考再緊張,每周末他也要看一下課外書。
得語文者得天下,常閱讀者積好運。
而閱讀,不僅能助力孩子的學業,還能引領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就像憑借脫口秀出圈的李雪琴,作為非專業演員,她一開口便是爆梗,爆笑全場。
而她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作水平,正得益于從小的閱讀。
一個人如果想精進,就需要文化的沉淀與加持。
正如畢淑敏所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父母這一生最劃算的教育。
02
習慣:為孩子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湖北宜昌的學霸龔潤熙,高考查分時發現成績被屏蔽,考進了省前20。
但龔潤熙并非天生學霸,相反,他小時候貪玩、磨蹭、學習散漫。
但母親沒有厲聲督促,而是與他約定:
每天放學后,你可以先放松一下;但休息結束后,必須專注寫作業,坐滿一節課時間。
每天,他寫作業的時候,媽媽就在旁邊看書。
慢慢地,龔潤熙就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不需要媽媽陪著,也會自覺學習。
正如我同事說的,做父母的,一定要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小時候打好基礎,長大后父母才能省心。
好的習慣,就像一種復利,可以讓孩子越來越好。
有句話說得好:優秀孩子的背后,是一系列良好習慣的總和。
當習慣成為一種本能,學習便從“被迫行動”轉化為“自主運轉”。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也就這樣拉開了。
03
愛好:為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
許多家長認為,運動、書法、彈琴、畫畫等興趣愛好與學習無關,甚至會擠占學習時間。
但認真看歷年高考學霸的采訪,就會發現,盡管學業再繁忙,他們始終保留一些興趣愛好,不會只學習。
同事也曾說:“一兩個愛好或許不能直接提高分數,但它是孩子枯燥學習中的‘透氣閥’,是疲憊時的‘能量補給站’。”
這些看起來無用的愛好,點亮了枯燥的學習生涯,能夠幫助孩子更專注、高效地去學習。
所以,父母再卷也別把孩子的時間填滿,讓孩子保留一兩樣小愛好。
如此,孩子才能在繁重的學業中釋放壓力,保持樂觀,讓身心在“張弛有度”中健康成長。
04
榜樣:把自己活成孩子未來的光
在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高贊回答:
我媽:你看XX,成績那么好,你怎么不學學人家?
我:你看XX家父母那么好,你怎么不學學?
我媽:人家父母好,你去給人家當兒子啊,看別人要不要?
我:哦,那你把別人兒子搶來啊,看別人愿不愿意給你當兒子。
這段對話暴露了一個普遍的教育誤區:
許多父母總對孩子提出要求,卻忽略了,家庭教育本質上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把三胞胎全部送進985重點大學的湖南媽媽,為了三個兒子的學習,她生生將自己逼成了一位“教育專家”。
她白天上班,下班做家務,一有空就自學教育知識,最終考上了教師資格證。
三個孩子看到媽媽如此積極進取,自然也就跟著努力學習,變得自律又上進。
所以,父母們與其吼孩子“快學習”,不如讓孩子看見“你在學習”。
因為孩子不會聽你的嘮叨,卻會模仿你的行為。
你沉迷手機,孩子便拒絕讀書;
你自律向上,孩子才會追隨光,成為光。
05
結語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天賦和努力,資源和教育,都非常重要。
但最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負責到位、用心陪伴、做好榜樣,這才是教育正確的“投資”方向。
如此,我們才能夠給予孩子一片向上向好向優的土壤,讓孩子從幼苗長成大樹。
愿所有父母都能告別內耗和焦慮,找到更適合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