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的一天,下午三點四十分。”醫生推開病房的門,低聲告訴喬冠華:“檢查結果出了,情況不太妙,得跟您談談。”喬冠華擺擺手,沖身旁的護士眨了下眼:“先把茶倒上,人得有點儀式感。”他聽完整段“肺部惡性病變”的診斷后,忽然仰頭大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日子還長著呢。”這是標題里那句硬氣話最初的現場版本,護士回憶多年仍覺得震耳。
接到確診消息時,喬冠華六十四歲,正值外交部顧問任上。本可頤養天年,卻偏逢重病。可他就是不服輸。有人提醒他:“喬老,該注意情緒。”他哼了一聲:“笑也是一天,愁也是一天,我偏愛笑。”這股子倔勁兒,跟他六年前在聯合國那一陣爽朗笑聲如出一轍。
鏡頭往前推到1971年11月15日。那天,印著“China”的席牌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喬冠華走上講臺,藍西裝、紅領帶,無稿即興開場,第一句就是帶節奏的輕笑:“各位代表先生女士,中國人民終于可以自己說話了。”隨后一口氣講了四十分鐘,既闡述政策,又點名批評殖民殘余,掌聲此起彼伏。美聯社攝影師抓拍到他席間放聲大笑的瞬間,新聞標題干脆寫成“Qiao’s Laugh”。照片拿下當年普利策獎,成了國際輿論場的經典。
若只看這一秒鐘的笑,容易忘了這位江蘇鹽城人從書生到外交家的漫長拐彎。1913年3月28日,他出生在讀書氛圍濃厚的鹽城城南。六歲進私塾,十六歲考進清華,一路跳級。課余他能背下《史記》大段文字,同學笑他“人肉活字典”。有人問他最愛哪句話,他隨口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外人聽來老氣,他卻信得真。
1934年負笈德國柏林大學攻哲學,本想當學者。可歐洲大戰陰云逼來,他研讀軍事理論,寫信給國內友人:“書齋逃不過炮火,文章也能當武器。”1938年,經越南海防輾轉回到香港,在《星島日報》等報刊開辟戰時時評專欄,連著三年批駁日本侵華。周恩來在延安讀到他的文章,批語:“筆鋒犀利,可用。”
新中國成立后,他參與創辦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部,隨后進入外交部政策委員會。駁斥“弱國無外交”的老觀念,他引用兵法:“交天下之朋友,得天下之勢。”1970年,毛主席要寫一篇對美斗爭評論稿,臨時交給他。他端著一壺茅臺,邊喝邊寫,連夜成文,毛主席看后說:“千軍萬馬落紙上,冠華寫得比李白更痛快。”從此“酒仙”外號傳遍中南海。
酒不是浪漫點綴,而是他釋放高壓的閥門。一次出訪阿爾及爾,凌晨兩點,他照例開酒。翻譯擔心明早會議,他笑:“不喝暈,腦袋反而鈍。”第二天果然邏輯縝密,連法語同聲傳譯都來請教措辭。不得不說,這種狀態放在別人身上多半失控,放到他身上卻像加速器。
回到1977年。肺癌消息并未阻斷他的工作熱情。調養期間,他照樣批改外交文件,只是把茅臺換成了龍井。有人勸他靜養,他甩出一句:“國事如火,豈能息壺看水?”醫學上稱這種心態為“積極心理暗示”,可他不懂術語,只覺得“不忙會悶死”。
1983年夏,癌細胞大面積轉移。他被送進北醫三院急救。昏迷醒來,他求護士遞書,指名要《文天祥集》。翻到《過零丁洋》,他低聲念:“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他臨終前出現頻率最高的詩句,也是妻子龔澎后來刻在墓碑上的那行字。
9月21日,老友夏衍來探望。病房里沒有官帽寒暄,只有兩位老同志的絮叨。夏衍俯身說:“冠華,你這一輩子干的事夠寫厚書了。”喬冠華抓住對方手腕,仍是那行詩:“留取丹心照汗青。”語畢,氣若游絲。第二天清晨,他停止呼吸。消息傳出,聯合國發來唁電,說“失去了一位有風度的斗士”。
有人總結他的外交風格:迅疾、鋒利、帶笑。迅疾體現在信息判斷常壓秒表;鋒利來源于哲學訓練,每次辯論都以邏輯切口;至于笑,則是文化自信的外顯。從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到1979年的中美復交磋商,他主導或深度參與談判二百余場,談判記錄摞起來足有半人高。老同事回憶:“他在國外發脾氣不超過三次,但笑場無數次。”
遺憾的是,國內不少人只記得那張“喬的笑”照片,對他的文稿卻知之甚少。事實上,他留下的手稿、備忘錄、速記稿不下三百萬字。若說這是新中國外交的“秘檔”,一點也不夸張。現在北京外交學院的資料室仍存一份他親筆修改的聯合國發言初稿,墨跡邊角還有當年不小心灑上的酒漬。研究生們爭相借閱,開玩笑叫它“帶酒味的教科書”。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句口頭禪伴隨他整個職業生涯,從戰時香港寫社評,到聯合國講臺扭轉乾坤,再到病榻上與癌魔賽跑。它不是逞強,而是一種對命運不服輸的筋骨。今天的中國外交,環境遠非七十年代可比,卻依舊需要這種“笑對風浪”的底氣。若有人問,這股底氣從哪兒來?答案也許寫在那張普利策照片里:喬冠華抬頭大笑,似在說——世界很大,中國人也照樣可以笑得響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