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是驅動癌癥進展、轉移和治療耐藥性的顯著特征。胎兒樣(Fetal-like)轉錄程序在促進細胞的可塑性狀態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關注,但由于現有培養模型的局限性,其作用仍難以研究。
2025 年 7 月 4 日,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屈默龍副研究員、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顧晉教授團隊 (熊亮、徐瑩、高兆亞為共同第一作者 ) 在Cell Research期刊發表了題為 : A patient-derived organoid model captures fetal-like plastic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化學成分明確的患者來源的類器官系統( CiPDO ) ,并用該類器官系統捕捉到了結直腸癌的胎兒樣可塑性狀態。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建立了一種化學成分明確的患者來源的類器官系統(CiPDO),培養條件是EGF+CHIR99021(Wnt激動劑)+LDN-214117(BMP抑制劑)+FGF2。該系統能夠使結直腸癌(CRC)細胞長期擴增,同時保留與表型可塑性相關的胎兒樣特征。
利用該類器官模型,研究團隊識別出一種在晚期腫瘤中富集的癌-胚狀態(Oncofetal state,OnFS),其與包括上皮-間質轉化在內的關鍵可塑性特征相關聯,同時還與轉移增加和治療抵抗性增強有關。
從機制上來說,研究團隊證明了FGF2-AP-1信號通路維持了結直腸癌(CRC)中的 OnFS 程序以及相關的表型可塑性。
患者來源類器官模型揭示結直腸癌中胎兒樣可塑性狀態的功能特征
該類器官模型為研究結直腸癌(CRC)中癌細胞的胎兒樣特性及其在腫瘤進展和治療抵抗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個強大平臺。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5-01139-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