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小暑,“暑”字,古意為“煮”——大地如釜,萬物在其中被蒸煮煎熬。此時節雖未達酷暑頂峰,但熱浪已如無形之網,悄然收緊,挾裹著濕氣令人喘息艱難。故老智慧深知,此時若不懂節氣規矩,便如逆水行舟,非但暑熱難消,更易被濕邪入侵,在炎夏中平添苦楚。欲要平安順遂,需謹記“吃三樣,做一事,忌一事”的古老智慧,讓身心安然度過這溽暑初臨的關口。
一、吃三樣:應季而食,滋養身心
1. 吃瓜:祛暑利濕,清爽自來
小暑時節,瓜類正當其令。苦瓜、黃瓜、絲瓜、冬瓜等,個個飽含水分與清靈之氣,是驅散體內郁熱、化解濕濁的天然良藥。尤其是冬瓜,如《神農本草經》所載“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其性微寒,味甘淡,能滌蕩煩熱,消解暑濕,如同為身體注入一道清泉。
推薦食譜:冬瓜毛豆海帶豬肉湯
材料:冬瓜、毛豆、海帶、豬瘦肉片、姜片。
做法:冬瓜洗凈去皮切塊;海帶泡發洗凈切段;毛豆剝好洗凈。瘦肉片用少許料酒、淀粉抓勻略腌。鍋中加水,放入姜片、海帶段,大火煮開轉小火煮約15分鐘。加入冬瓜塊、毛豆,煮至冬瓜半透明。下入瘦肉片,迅速攪散,煮至肉片變色熟透。調入適量鹽、少許白胡椒粉,滴幾滴香油提味即可關火。
2. 吃鴨:補虛勞,清暑熱
民間素有“大暑老鴨勝補藥”之說,小暑時節食鴨,亦是提前為身體儲備清涼能量。鴨肉性偏涼,味甘咸,能滋養五臟之陰,清解虛勞之熱,消解水腫。《本草綱目》言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正是暑天虛火上升時最熨帖的補養。
推薦食譜:仔姜鴨
材料:鴨肉、仔姜(嫩姜)、青紅椒、蒜瓣、豆瓣醬(可選)、啤酒。
做法:鴨肉斬小塊,冷水下鍋焯燙,撈出洗凈瀝干。仔姜切片,青紅椒切塊,蒜拍扁。熱鍋涼油,下鴨塊煸炒至表面微黃、鴨油滲出。加入蒜瓣、少許豆瓣醬(若用)炒出香味。倒入足量啤酒(或清水),沒過鴨塊。加入仔姜片,大火燒開后轉中小火燜煮約30-40分鐘,至鴨肉軟爛。湯汁收濃時,加入青紅椒塊翻炒至斷生。調入生抽、鹽、少許糖提鮮,翻炒均勻即可出鍋。
3. 吃綠豆:解百毒,清心火
“夏喝綠豆湯,消暑賽仙方”。綠豆堪稱夏日救星,其性寒味甘,《開寶本草》說它“主丹毒煩熱,風疹,熱氣奔豚”。小小豆粒蘊藏巨大能量,清熱解毒,止渴利尿,尤其能平息因暑熱上攻導致的心煩氣躁、口舌生瘡。
推薦食譜:綠豆湯
材料:綠豆、冰糖(或白糖)。
做法:綠豆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1-2小時(或直接煮,時間稍長);鍋中加足量水(約綠豆的5-6倍),放入綠豆,大火煮開。煮沸后轉中小火,保持微沸狀態,蓋上鍋蓋(留小縫防溢),慢煮約30-40分鐘。中途可觀察水量,如需可加熱水。煮至綠豆開花起沙(或根據喜好,喜歡清湯的可在豆剛煮透、湯色碧綠時關火),加入冰糖攪拌至融化。關火,可自然冷卻或冷藏后風味更佳。
二、做一事:曬伏防霉,借天之力
小暑時節,陽光熾烈,空氣濕度也大。老祖宗傳承下一件重要之事——“曬伏”。此時節,家家戶戶紛紛將箱底的衣物、被褥、書籍字畫搬出,在烈日下盡情曝曬。古人深諳“小暑曬伏霉自走”之理,借這天地間最旺盛的陽氣驅散積攢了一冬一春的潮氣與霉味,殺滅隱藏的蟲菌。這不僅是對物的呵護,更是借天力以潔凈環境、祛除晦氣的智慧之舉。
三、忌一事:貪涼飲冷,引邪入內
然而小暑時節,最需警惕的卻是那看似誘人的“涼”與“冷”。切記忌洗冷水澡!人體被暑熱蒸騰,腠理毛孔大開,汗液奔流。若此時貪圖一時暢快,以冰冷之水兜頭澆下或浸入涼水,驟然的寒邪便如賊寇般順著張開的毛孔長驅直入,直侵經絡臟腑。這非但不能解暑,反易使寒濕內閉,令本該順暢排出的熱邪郁積體內,輕則引發頭痛、關節酸痛,重則埋下寒濕痹痛之根,甚至誘發急性胃腸炎。古人告誡“汗出莫當風,當風易傷躬”,冷水澡便是這“風邪寒邪”的極致表現。
小暑的規矩,是生活智慧的沉淀。懂得在“吃三樣,做一事,忌一事”中安然自處,便是握住了平安順遂度過炎夏的密鑰,讓生命在季節流轉中穩健前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