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中冶路橋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其承建的公路、橋梁、市政工程等項目不僅是城市發展的“動脈”,更是展現企業技術實力、社會責任的重要窗口。然而,項目信息宣傳常面臨“酒香難出巷”的困境——從施工進度到技術創新,從民生關懷到綠色理念,這些關鍵信息若無法及時傳遞給行業、政府與公眾,不僅影響品牌影響力,更可能讓社會對“大國基建”的認知停留在“冰冷工程”的刻板印象中。
工程類宣傳的“特有挑戰”:專業與大眾的平衡難題
中冶路橋項目的信息宣傳,天然帶有“專業性”與“公共性”的雙重屬性。一方面,項目涉及工程技術參數(如橋梁承重、路面材料耐久性)、施工工藝(如裝配式橋梁、智能監測系統)等內容,需傳遞給行業媒體、企事業單位部門;另一方面,項目背后的民生價值(如縮短城鄉通行時間、帶動區域就業)、社會責任又需以通俗語言觸達普通公眾。傳統投稿模式的痛點,恰恰源于這種“雙向適配”的復雜性:
渠道分散,對接耗時。項目宣傳需覆蓋“行業垂直媒體”(如《中國交通報》《建筑時報》)、“地方政務平臺”(如省交通媒體、市公眾號)、“大眾傳播渠道”(如抖音“基建日記”、視頻號“身邊的工程”)等十余類平臺,每個媒體的投稿郵箱、格式要求、內容偏好差異顯著。項目宣傳人員需逐一查詢、聯系,單是整理媒體清單就需耗費數天;
內容適配難,修改反復。技術類素材需轉化為行業媒體認可的“專業敘事”(如用“BIM技術實現橋梁全周期管理”替代“用了新軟件”),民生類素材需提煉為大眾可感的“故事細節”(如“村民騎電動車到鎮里從2小時變20分鐘”)。同一批施工照片、進度簡報,往往需修改5-8版才能通過審核;
成本高、效率低,可持續性差。單篇稿件需支付200-1500元不等,專題報道費用更高;從聯系編輯、提交稿件到審核修改,單篇平均耗時5-10天。受限于項目工期和宣傳預算,許多優質素材只能“選擇性發布”,甚被擱置。
智慧系統:為中冶路橋宣傳“打通任督二脈”
針對工程類宣傳的特殊需求,智慧軟文發布系統以“資源整合+智能服務”為根,構建了一套“輕松、穩定、低成本”的宣傳解決方案,讓中冶路橋的項目故事從“文件柜”走向“全網”。
從“信息沉淀”到“品牌增值”:工程宣傳的“破圈”實踐
某中冶路橋項目部試用智慧系統后,其“山區高速綠色施工項目”的宣傳效果提升:給《中國交通報》的稿件,以“生態保護與工程進度的平衡術”為題,用“施工廢料再利用率達90%”等技術數據突出行業價值,次日即見報;給地方交通媒體的稿件,以“這條高速,讓3個鄉鎮的農產品運輸成本降了40%”為視角,被當地公眾號轉載后,閱讀量破2萬;給抖音的稿件,生成“無人機穿越隧道”的短視頻,展示“智能監測系統實時預警”的過程,獲贊1.5萬,評論區滿是“中國基建太牛了”。
當“投稿難”不再是阻礙,中冶路橋的項目信息宣傳終將以更鮮活的姿態,從施工現場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那些關于技術突破、民生進步、綠色發展的真實記錄,也將在更多人的關注中,匯聚成“大國基建”的溫暖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