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小暑到,日頭要毒上幾分了。
溫風裹著潮氣漫山遍野地鉆,田里的莊稼正憋著勁瘋長。北方日頭曬得地皮發燙,午后能把人影子烤短,玉米葉子卷成旱煙卷。
南方像個大蒸籠,空氣黏糊糊的,水稻拔節期趕上這濕熱天,得防著莖稈扛不住。小暑的雨來得急、去得快,雷聲響過地皮還沒全濕,雨點就停了。
可別小看這“來去匆匆”的雨,下猛了容易讓地里積水,莊稼根泡久了要爛。老輩人說“小暑雨如銀”,雨水足是好事,就怕旱澇兩頭跑。玉米、水稻這會兒正灌漿,缺水谷粒會干癟,水多了又要“趴窩”。
“趴窩”就是倒伏,莖稈歪在地里,收成就打折扣,咱得提前護好根。
山區地塊高低不平,排水要趁早挖深溝,別讓雨水堵在洼地里。
平原種玉米的,得瞅瞅秸稈基部,培培土讓根扎得更穩當。
南方種水稻的,田里水層別留太深,曬田控旺能讓莖稈硬實些。都說“熱在三伏”,小暑正是暑氣往上躥的節骨眼,人歇莊稼不歇。
白天大日頭底下別戀活,早晚涼快時再下田,別把自己曬中暑。
老辦法看云識天氣 still 管用,天上烏云翻涌,趕緊收了晾曬的農具。
不過咱也得盯著天氣預報,現代法子更精準,提前知道雨啥時候來。
我個人認為,老輩人的經驗里藏著寶貝,但也得跟上科學法子。
比如防倒伏,除了培土,還能噴點葉面肥,讓莖稈更有勁兒。
地里的雜草這時候長得比莊稼還快,趁天沒完全熱透,趕緊薅干凈。雜草搶養分不說,還藏著病蟲害,別等它們成了氣候再動手。
大棚種植的老鄉,注意通風降溫,中午把棚膜掀開條縫,別讓菜苗悶著。
露地蔬菜得搭防曬網,辣椒、茄子曬狠了,果實會“長斑”不好賣。養畜禽的也要當心,圈舍要通風,水槽里的水勤換,別讓牲口中暑。小暑過后,伏天就跟著來了,莊稼到了最需要管護的時候。
咱農友別慌,按節氣節奏來,該澆水澆水,該打藥打藥,錯不了。可能有老鄉想問,有沒有啥土辦法既能防暑又能護莊稼?
其實老輩人用草木灰防蟲、稻草蓋土保墑,這些法子現在 still 能用。但遇到拿不準的病蟲害,別自己琢磨,趕緊找村里的農技員。
最后說句掏心窩的話,莊稼跟孩子似的,你上心它就給你好收成。未來幾天就按這法子準備,把高溫濕熱的“烤驗”變成豐收的鋪墊。
現在該做的事記好了:挖溝排水、培土護根、早晚管護、盯緊天氣。有不懂的地方,村里農技站隨時能去問,別耽誤了農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