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世界上最大的顧客突然對所有商品漲價,而且態度強硬,那大家該怎么辦呢——這就是2025年全球貿易面臨的局面,特朗普政府大幅提高了進口關稅,向整個世界宣戰。
這份由全球多個頂尖智庫專家們聯合完成的報告告訴我們:世界各國沒有被嚇懵,而是紛紛行動起來,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重塑。
參與此次分析的智庫分別位于阿根廷、澳大利亞、孟加拉國、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智利、德國、意大利、約旦、墨西哥、北馬其頓、巴基斯坦、秘魯、波蘭和南非。
這些回復是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在2025年5月1日至6月6日期間收集的。雖然在ITIF整理完報告并發布之前,特朗普政府的外貿政策已調整了多次,但專家們的意見還是值得一讀的。
核心策略:談判為主,硬剛為輔,廣交朋友
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大多數國家的第一選擇是“談”!尤其是美國的盟友和小國,比如加拿大和許多歐洲國家,都希望先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只有少數國家,像德國和意大利,表示如果談不攏,可能會采取適度的反擊措施。
像約旦、秘魯這樣和美國貿易往來不太多的國家,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反應也比較平靜。但光談是不夠的,該報告發現:幾乎所有國家、地區都在做兩件大事來增強自己的“抵抗力”。
首先是強調“不再只認美國一個買家”,各國都在拼命尋找新市場,減少對美國這個單一市場的依賴。比如,加拿大正努力把石油和天然氣賣到亞洲和歐洲;澳大利亞積極拉近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印度的關系。
墨西哥也在拓展和亞太國家(通過CPTPP協議)以及歐洲的貿易。在《美墨加協定》審查前夕,墨西哥搶先與歐盟升級自貿協定,取消多數商品關稅,特別是螢石、銻等關鍵礦產對歐出口壁壘降低。
其次是練好內功,讓自己變得更強。很多國家開始在國內下功夫,有的投資本國產業(像孟加拉國大力扶持信息技術和制藥業),有的想辦法讓工廠更現代化、更有創新力(比如波蘭利用歐盟的資金升級工廠)。
還有的甚至開始囤積重要物資(像澳大利亞囤積關鍵礦產,巴基斯坦囤積必需品),以防萬一。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甚至直言:要向世界證明“沒有美國,基于規則的貿易仍是可行的”。
中國承擔的角色很重要:機遇與擔憂并存
接受采訪的多位專家都認為:美國往后退,中國的影響力就相對顯得更大了。報告指出,這帶來了復雜的局面:很多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比如巴基斯坦、巴西、南非,正吸引更多中國投資。
尤其是在修路、建港口等基礎設施和開采礦產方面。同時,多國專家認為“中國也是他們不可忽視的龐大消費市場”,更被很多國家視為“在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替代美國的重要出口目的地。
與發展中國家“高看”中國不同,發達國家很糾結——像德國、意大利、法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對中國是“又愛又怕”。一方面,它們知道中國市場很重要(比如意大利的奢侈品需要賣到中國)。
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擔心中國便宜的、有產業政策扶持的產品(比如太陽能板、電動汽車)大量涌入,會沖垮自己國家的工廠——德國一些汽車廠商就特別警惕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
全球影響:短期會很痛,長期重在“變”
眼前的麻煩不少,貿易戰推高了全球做生意的成本,原材料漲價了(像波蘭的鋼鐵成本上升),供應鏈變得又慢又貴。即使是加拿大、墨西哥這些和美國關系緊密的國家,也將面臨物價上漲的壓力。
部分專家坦言,他們國內的很多企業因為看不清未來,干脆暫停了投資計劃,這將會拖累經濟增長。
由于特朗普的“無規則性”,讓世界貿易組織(WTO)似乎有點靠邊站了,大家更傾向于“自己拉小圈子”來談協議、拓寬貿易伙伴。比如,南美洲國家集團(南共市)和歐盟的自貿協定正在加速推進。
非洲國家也在努力推動非洲大陸自貿區,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間的貿易增長勢頭很猛。報告認為:未來的全球貿易體系,可能走向兩種極端——要么是各國筑起高墻,交易變得斤斤計較。
要么是區域內部還能維持一定的規則。這種分裂的格局,最終可能讓消費者為更高的物價和更少的選擇買單,而國家間的信任裂痕,或許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彌合。
專家們分享各自國家的“奇招百出”
澳大利亞:一邊花大錢(17億澳元)發展本土清潔能源制造,減少進口依賴;一邊囤積鋰、稀土等關鍵礦產,作為和美國談判的籌碼,同時牢牢抓住中國這個礦產大買家。
孟加拉國:服裝是其命脈,現在正努力把衣服賣到歐洲、日本和中東,減少對美國訂單的依賴。同時,他們押注數字貿易和產業升級(制藥、高科技制造),并借力中國的“一帶一路”深化合作。
墨西哥:利用靠近美國的地理優勢,積極吸引那些想把工廠搬離亞洲、靠近北美市場的企業。他們還在沿海建設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想成為美國天然氣出口到亞洲和歐洲的中轉站。
巴基斯坦:把寶押在中國的“中巴經濟走廊”第二階段(CPEC 2.0)上,希望吸引工業投資建廠。為了應對可能的金融波動,他們甚至在探索用數字貨幣。戰略上明顯更靠近中國。
德國:大力推動歐盟和南美洲國家集團盡快簽自貿協定。由于美國政策不明朗,德國企業紛紛推遲了對美國的投資計劃。同時,德國強烈呼吁歐盟減少在綠色技術(如太陽能)上對中國的依賴。
南非:首要任務是保住能免稅進入美國市場的優惠待遇(AGOA法案)。同時,他們也在積極吸引中國汽車制造商(如比亞迪)來投資建廠,并希望在中美博弈中爭取到中國在醫療和基建上的支持。
總之,這份報告描繪了一幅清晰的圖景:美國提高關稅像扔下了一顆石子,在全球貿易的池塘里激起了巨大的漣漪。各國沒有被動的等待,而是積極調整策略——談判、尋找新伙伴、發展本國產業、囤積物資。
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影響力上升,但它的低價商品也讓很多國家感到不安。全球貿易體系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過去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正在弱化,國家實力和地緣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
各國都在努力在“讓自己說了算”和“抱團取暖”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未來全球貿易是會走向更分裂的保護主義,還是在區域內部形成新的規則?這場由美國關稅引發的大洗牌,答案還在書寫中。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評論、留言、分享、打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