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李衛這個歷史人物,是因為早年間《雍正王朝》和《李衛當官》兩部影視劇的熱播,在影視劇中,李衛出身低微,卻靠自己特殊的才能,成為雍正的寵臣,并為雍正年間改革吏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只不過,在眾多影視劇中,李衛的出身被描繪成市井中的混混,或者乞丐,但其實歷史上的李衛出身并不貧寒,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出身。
1687年正月,李衛出生于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父親李宗靖給兒子取名字為李衛,希望他能守住祖先的基業。
雖然家境殷實,吃穿不愁,但在古代,封建主流思想影響下,李衛的父親李宗靖做夢都想讓兒子考上狀元,為官做宰,以此光宗耀祖。
可兒子李衛卻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整日和紈绔子弟一起,成了鄉里皆知的混混。一混起來,日子過得自然就快??滴跷迨辏钚l都30歲了,而立之年,仍然一事無成。
眼看兒子科舉無望,李衛的父親只好開始琢磨另一條門道。
在清朝做官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正途,科舉考試。先考秀才,完了再考舉人,舉人考完了再參加會試,取得貢士的資格,完了再參加殿試,取得進士的資格。
進士以后就可以分派官職,派到縣里面就可以做七品知縣??赏ㄟ^考中進士做官,這個正途是很難的,大部分人達不到。
清朝的選官還有另外一條途徑,叫“異途”,主要是“捐納”,就是買官。
捐納制度在清朝很普遍,官員的比例在清朝多的時候能達到六成,但是主要是中下級官員。像地方官員總督、巡撫、布政使這些不能捐,道員、知府、知縣以下可以捐。捐納曾是清代異途入仕的主要路徑。
剛巧,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青海發生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在平叛的過程中,朝廷缺錢,為了籌集軍費,朝廷開捐納之門。所謂捐納,就是花錢買官。
李衛的父親籌集全部銀兩給李衛捐了個兵部員外郎。李衛父親到底花了多少錢呢?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根據《六部則例全書·戶部下·捐敘》的記載,在康熙年間,一個監生若想當上知縣,花銷大概是:
未經考職者,納銀一千七百兩,俱準以知縣用。
而從知縣升至六部員外郎,又要再花上2160兩。李衛沒有參加過科舉,他最初的監生的身份也是花錢買的,并且他直接到兵部任職,沒有經過中間的候補和等待,整體估算下來,李衛父親直接給李衛買下這個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要花費他上萬兩以上的白銀。
而在康熙朝,一位一品大員在紙面上的俸祿,一年也只有180兩。所以,這筆銀子幾乎是李衛父親大半輩子的積蓄了,為了這個兒子,也是豁出去了。
對比同樣是沒考中科舉,以監生的身份去買官,雍正寵愛的官員田文鏡當年起手只買了個正八品的縣丞,23年后才升為吏部員外郎,而李衛的父親起手就給李衛買了個從五品的兵部員外郎。如此就能看出,李衛仕宦生涯的起點很高。
《清史稿·李衛傳》關于李衛當官中只有“入資為員外郎”的簡單敘述。
李衛父親本來擔心花這么多錢買了個官,李衛不是當官的料,可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多余的。
李衛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太適合當時的官場。他雖然沒啥文化,對四書五經不通,但人卻十分聰明,他手下的師爺起草完公文奏章讀給他聽后,他總能一針見血的把問題要害找出來,然后口述讓師爺們修改。
李衛升堂審理案子的時候,更是才思敏捷,判決如流,絲毫看起來不像沒讀過書的,屬下都不敢因他識字不多而有所欺瞞,大家對此十分服氣。
就這樣,李衛的名聲逐漸被其他官員得知。
雖然名聲是有了,可李衛知道,員外郎這官看上去挺好,但從明朝開始,員外郎便已成為捐納專屬官職,基本算是個閑職,品階高,但根本無權。
為了向上爬,李衛也趁機花錢打點,從一個員外郎升成戶部侍郎一職,擔任了實差。官職依舊五品,還有個俸祿,一個月十兩。
按理說,像李衛這種不是科舉出身的官員是不大會受到朝廷重用的。但是李衛卻有著當時官場上很難得的優點。
李衛擔任戶部郎中的時候,管理銀庫事務。在戶部任上,李衛更是把自己的混混本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根據《小倉山房文集》記載,李衛在戶部任職期間,有某位親王的屬下對于收繳的白銀都要每千兩額外加收十兩作為庫平銀。
李衛每次都堅決反對,但親王屬下執意要收,李衛就將銀柜抬到廊下,在走廊上置一柜,寫著“某某親王的盈余”,指明這是非法所得,使這位親王十分難堪,只好下令停止多收庫平銀,再也不敢多收以飽私囊。
此時,李衛也只能算是一個不入流的京官??伤恢赖氖?,因為這一件小事情,他已經引起了四阿哥集團的注意。
又是兩年多,康熙去世之后,怡親王老十三允祥接管戶部,果然向雍正推薦了不畏權貴,勇于任事的李衛。
當時的情況是,雍正剛即位,國庫空虛。而國庫空虛,正是康熙朝晚年的政務松弛,各種稅款都收不上來,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鹽業,各地屢屢出現虧空。僅云南一省,鹽業的虧空居然就有11萬余兩。因此,云南鹽政根本弊端,在于官員侵吞鹽課,中飽私囊。
正當雍正一籌莫展時,老十三允祥認為李衛“才品俱優,可當大任”,于是就向雍正帝舉薦李衛南下查鹽。李衛從此開始了其平步青云的仕途生涯。
這一年,李衛年僅36歲。雍正帝讓李衛做云南鹽驛道,這個官職雖然聽起來不高大上,實際上卻是雍正放在邊疆的心腹大臣。
李衛走馬上任云南驛鹽道開始查鹽,做事雷厲風行,首先從吏治著手,最后拔出蘿卜帶出泥,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里,李衛不僅將云南賬上的11.9萬兩虧空給追回來了,甚至還贏利了3萬余兩。
雍正接報后大喜,說:“別人都說清查麻煩事多,唯獨李衛那里什么事情也沒有,看來這小子的確有一手?!?/p>
雍正對李衛出色的政績、卓越的才干,以及“勇于任事、操守廉潔”的為官風格大為贊賞。李衛南下查鹽一年后,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相當于副省長級別,地位僅僅在總督和巡撫之下。
可接下來李衛在云南的做法讓雍正有些不滿,仗著雍正的寵信,李衛將其他官員得罪個遍。很多官員上奏折彈劾李衛,雍正煩透了,怕李衛繼續干下去,云南會玩完,便把他調到浙江去了。因為這時候浙江鹽務也出問題了,雍正想讓李衛去對付更加猖獗的鹽販子。
雍正三年(1725年)李衛當上了浙江巡撫,主政一省。
李衛在浙江主理鹽政和在云南的作風不同,在云南整治側重治吏,在浙江整治側重緝私。李衛初到浙江,先演了一場官商勾結的戲,麻痹了地主豪強們的信任,然后以雷霆手段對他們逐一清除,一舉掃平了江浙危害多年的走私鹽患。
這下,李衛真的稱得上是雍正最大的寵臣。
雍正五年,李衛升任為浙江總督;李衛沒有辜負雍正帝的信任,為浙江百姓謀了不少福利。
李衛當官的第一項政績是治鹽,他曾奏請雍正帝加強沿海關隘的巡查,嚴厲打擊鹽梟販賣私鹽的活動。
李衛治理海塘,組織百姓開墾沿海和海島的荒山,既發展了生產,又保衛了海疆安全。當地百姓深受其益。李衛到西湖玩的時候,看到西湖這么多年沒人修了,曾下了道命令,讓人重新翻修西湖。
李衛還曾將浙江文人士子的表現詳細記錄,歸入檔案,在李衛的努力和奏請下,雍正七年,雍正帝解除了浙江科舉禁令。雍正八年殿試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都為浙江人所得,浙江文人對李衛深為感激。
此外,李衛還大力推行“攤丁入畝”的賦稅改革,真正的造福了當地百姓。
李衛還以善于緝盜而聞名。雖然是浙江巡撫,但是雍正允許李衛兼管江蘇的事情。李衛曾奉命緝捕江蘇一帶猖獗的盜賊,為了捉拿盜賊,他常常令手下的捕快喬裝打扮,混入賊窩;也往往讓那些改邪歸正的原盜賊再混入賊群,暗中給他通風報信。有時還常常利用茶館酒樓來探尋盜賊的蹤跡。
李衛曾經偵破多起盜案,使江蘇地區的治安狀況顯著改善,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李衛在任職期間,對親屬的約束也讓人不得不佩服。比如李衛在浙江當總督時,他兩個堂弟在老家生事,其實二人還未違法,僅僅是作威作福,就被李衛派人抓到了浙江,動用家法圈禁了一年。
雍正七年,李衛加兵部尚書銜;雍正十年,署理刑部尚書;同年,出任直隸總督,成了封疆大吏。在李衛調任離開浙江時,浙江百姓都感到戀戀不舍,夾道送別,場面令人動容。
在短短的幾年內,李衛便由一介微員升至為封疆大吏。話說回來,李衛這樣非科舉出身的人之所以會得到重用,主要還是取決于雍正的選材標準。
康熙晚年選官,最重官員的操守,才干是其次,結果弄得各地官員只顧虛名,遍地“清官”,卻不做實事。
因此,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干,至于資格或者科舉出身之類,倒是其次。恰如李衛的謚號“敏達”,既反映了李衛的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選官標準,正因為如此,李衛才脫穎而出,成為雍正朝的能臣。
雖然李衛為官期間的辦事水平還是很在線的,可他并非完人,缺點也是十分明顯。因為李衛本就是一個粗人。
據史料記載,李衛的長相是“鼻孔中通,身長六尺二寸。痘瘢如錢,著頰上皆滿,而白皙精采,豐頤廣頰,腰腹十圍”。
李衛的形象和影視劇相差甚遠,真實形象是個十足的大胖子。主政浙江的時候,李衛愛逛西湖,進戲院,逢年過節大開彩門收禮,出門還講究排場,幾乎人人皆知。
他生性驕縱,對上官粗率無禮,往往直稱上級“老張”“老楊”,對屬下又十分刻薄尖酸,又有點貪財,經常接受官員的賄賂,因此,朝中彈劾李衛的奏折不少。
雍正帝曾再三勸誡李衛“謙恭持己”“勤修涵養”,另一方面也對其他朝臣說,“李衛之粗率狂縱,人所共知者,何足介意”。由此可見,雍正帝知人善任,用人有所取舍。
李衛在官場上的人際關系搞得并不好,和同僚的關系也非常不融洽,甚至經常找茬兒和同僚吵架。
比如田文鏡、鄂爾泰,二人都被李衛挑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懟過,他仿佛和誰的關系都不好。其中尤以李衛和田文鏡最為違和。
在《清人逸事》中曾有記載,田文鏡對李衛所作所為看不下去,曾暗地在雍正面前說李衛壞話,可雍正不為所動。田文鏡見中傷不成,于是轉而巴結李衛。有一次李衛母親去世,田文鏡派人前去吊唁并贈以厚禮,沒想到李衛卻大罵道:“老母雖死,亦不飲小人一勺水也!”
后來令人將田文鏡使者擋在門外,將寫有田文鏡名字的禮物丟到豬圈,以示不齒。
正因為和誰的關系都不好,以至于雍正駕崩的時候,李衛是哭的最傷心的一個人,奔喪的時候痛哭流涕,甚至當場哭暈了過去,醒來便哀嘆自己的一生如此結怨招尤、孤立無援,唯一的靠山就是雍正,現在雍正走了,自己將何去何從?
李衛哭得很慘,可新皇帝乾隆聽了卻很感動,在乾隆朝,李衛依然得到重用。公元1738年,李衛身患惡疾,乾隆派御醫為其醫治,但是最終醫治無效,李衛病逝在了直隸總督任上。
按照乾隆的旨意,李衛被風光大葬,謚號“敏達”,入了賢良祠,享受百姓祭祀。
終雍正一朝,李衛始終是榮寵有加,在乾隆朝也得以善終。李衛的父親怎么也沒想到,當初只想讓整日無所事事的兒子有個官做,沒想到李衛憑著“幾近于文盲”的資歷,最后竟然官至直隸總督,因此成就了一代名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