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在留言區抬杠,說必須要有家學淵源的人才配學習中醫。我實在搞不懂這些人為什么會有這么狹隘的想法。
你讀了中醫學院后,會發一件白大褂。穿上白大褂,拿個小本子和一支筆,坐車去附屬醫院,任意一家都行。提前查看醫生名單,上面寫著某某醫生,有主任醫師、教授、博導或碩導等頭銜,下面還會標明看哪些病。
要是你對某位醫生看的病感興趣,而且這位老師給你的印象特別好,或者他診室外面等候的病人特別多,那他肯定有一技之長,對吧?你就進去跟老師說,當然,別遲到,一定要在他出診之前說:“老師您好,我是某某學院的,現在大幾了??戳四暮啔v,對您擅長治療的某些疾病特別感興趣,或者看了您的書,對您治療某某病的思路很感興趣,我想跟您學習,可以嗎?”
老師都特別歡迎這樣的學生。換位思考一下,要是你是老師,難道不喜歡主動學習的學生嗎?
我們大四才實習,我就特別樂意大一大二的學生來找我學習。首先,這樣的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其次,他們愿意思考;第三,從談吐上看,他們很大方。這樣的學生來了,如果我覺得特別好,是很愿意讓他繼續做我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這不就完成雙向選擇了嘛。你就跟著老師,要是不好意思問老師,問問旁邊的師兄師姐也行啊。
我就是這么過來的。當時在學校,我從含浦校區出發,周末就和舍友坐車去醫院。到了醫院就在外面觀察,我選喜歡的專業時,就到醫院各個科室轉,看看老師們的簡介,了解他們看什么病。那時候中醫美容還是個比較新的概念,我想了解中醫美容,就站在人家診室門口,觀察老師的樣子、患者的穿著打扮以及診療方式。
你看,只要主動邁出這一步,花什么大錢了嗎?就花個車票錢,兩塊錢。要是在外面吃頓飯,十塊錢,這錢出不起嗎?這難道不是一種非常友好的學習方式嗎?
比如說從大一就開始跟著兩位老師學習,等到大四,已經熟悉了八位老師的診療思路,這還沒算上寒暑假呢,多好的學習資源和方式啊。我真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非要老師把知識喂到嘴里才肯學。圖書館有那么多書可以看,看完有不懂的問題,甚至可以帶著問題去問老師,還想怎么樣呢?
你要是想做成一件事,就得有決心。完全可以在求學路上多向老師請教。我大一聽熊繼博老師講課時,人家說只剩最后一個提問機會了,我直接沖到前面,把紙條遞給熊爺爺,說:“熊爺爺,我有個問題。”勇敢吧?步入社會就得臉皮厚點,很多機會都是主動爭取來的。憑什么把機會給你而不給別人呢?這就體現了主動學習的態度,朋友們。機會有時候是爭取來的,不是等來的,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