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心靈小伙伴們!我今兒要跟你們嘮嘮一位心理咨詢師的治愈手記,那里面的事兒可太有意思啦!
凌晨兩點,診室的白熾燈在玻璃窗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有個十六歲的小姑娘林小滿,像只被暴雨淋透的雛鳥,蜷縮在墨綠色沙發上,校服領口都歪歪扭扭的。這已經是她本月第三次急診預約啦,她手腕內側的抓痕在暖光下粉粉的,那可是焦慮癥發作時留下的“求救信號”呢!
我注意到她指甲縫里有修正液痕跡,這小細節可比啥心理量表都真實。她說“每次閉眼就聽見數學試卷的沙沙聲”的時候,窗外的梧桐葉被夜風撕得稀碎,就跟她揉皺的月考卷子似的。
現在的高中生啊,就像被塞進壓縮袋的毛絨玩具,看著整齊,可一點彈性都沒了。他們熬夜刷題,用熒光屏對抗升學壓力;靠社交媒體的點贊數來衡量自己的價值;還總用“躺平”自嘲,可心里頭那浪大著呢!有個男生在咨詢記錄里寫:“我的大腦就像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焦慮一直在貨架上閃個不停。”
我常在咨詢室備著薄荷糖和解壓黏土,因為有時候語言就是個枷鎖。有個總說“沒事”的女生,捏出的人偶都扭曲變形了,那黏土裂痕里滲出來的不是顏料,而是她被壓抑的淚水啊!后來我們玩“情緒氣象站”游戲,用晴雨圖標代替那些專業術語,她終于能指著圖標說:“今天我的天空是暴雨橙色預警。”
失眠這玩意兒,就是焦慮癥的夜行動物。有個高二女生說自己像被困在玻璃房里的金魚,眼皮都快打架了,可思維在黑暗里瘋長。我們發明了“夢境漂流瓶”療法,讓她把夜里的胡思亂想錄下來,第二天聽那些“考不上重點大學就完了”的獨白,就跟外星人用摩斯密碼說話似的。
最近的“感官重啟”訓練效果超棒!讓失眠的人用舌尖感受蜂蜜的甜,用手掌摸不同紋理的布料,用鼻子聞風信子的香。當五感醒過來,那些腦子里“如果……怎么辦”的幽靈,就被現實的溫度趕跑啦!
改變往往從一個小裂縫開始。有個總說“我就是廢物”的男孩,在我們用拼貼畫重構自我認知時,突然指著自己畫的星空說:“原來我的缺點是彗星的尾巴,雖然難看,但那是飛翔的痕跡。”現在他書包上掛著“優點收集瓶”,里面裝著同學寫的他的優點。
集體咨詢中的“情緒過山車”最牛啦!二十多個少年輪流扮演彼此的壓力源,用夸張的肢體語言演“家長會”“月考排名”這些場景,又爆笑又感人。有個平時不咋說話的男生,扮演“數學補習班”的時候突然跳起踢踏舞,整個房間的焦慮指數瞬間歸零!
在這個被數據和排名定義的時代,我堅持在咨詢記錄本上畫星軌圖。每個來訪者都是獨特的星體,有的像超新星爆發一樣激烈,有的像暗物質一樣安靜。但當我們學會觀察情緒、修剪負面思維,那些曾經以為是詛咒的特質,都會綻放出意想不到的光芒。
昨天收到林小滿的短信,她說:“老師,我昨晚夢見自己在海上劃船,浪很大,但月亮在給我指路。”我望向窗外,晨光透過梧桐葉的縫隙,把地面染成金箔似的。這讓我想起榮格的話:“所有走進咨詢室的創傷,都是為了尋找治愈的契機。”
治療焦慮抑郁失眠就像修復破碎的萬花筒,得耐心拼接每個碎片背后的故事。當我們不再用“問題”定義來訪者,而是看到他們眼中未被磨滅的星光,那些深夜的潮水總會退去,黎明的金色沙灘就會露出來!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