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的《731》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上映了,然而如今尚未上映,便已引發軒然大波。
這部籌備8年、走訪多國取證的歷史大片,因揭露日軍731部隊在華犯下的滔天罪行而備受矚目,卻意外遭遇部分觀眾的抵制與舉報。
舉報理由從“畫面過于血腥”到“破壞中日友誼”不一而足,這些聲音不僅讓人啼笑皆非,更引發了一個沉重思考: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否正在有意無意地遺忘那段浸透血淚的民族記憶?當歷史的見證者逐漸老去,我們又將如何向后代講述這段不容篡改的真相?
“731”這三個數字對中國人而言,承載著太多難以言說的民族傷痛,1937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建立研究基地,以活體解剖、凍傷試驗、鼠疫實驗甚至人獸換血等令人發指的方式,將中國同胞當作實驗材料。
這段歷史之殘酷,連最黑暗的恐怖片都難以企及其萬一,為了盡可能真實地還原這段歷史,《731》導演組耗費八年時間,走訪俄羅斯、日本等多個國家查證史料,甚至親赴東北731部隊遺址實地拍攝。
影片拍攝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對演員身心的嚴峻考驗,在零下40度的極寒環境中,演員們反復拍攝只為精準呈現每一個歷史細節。
據透露,主演姜武在拍攝過程中多次情緒崩潰難以自持,當他意識到自己演繹的并非虛構劇情,而是同胞們真實經歷的苦難時,淚水便無法抑制。
這種投入不僅源于職業素養,更來自對歷史的責任感,正如導演所言:“如果拍攝場面得到控制,難道不是在美化日本犯下的罪行嗎?”
《731》這部電影得到了吉林、黑龍江和哈爾濱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央視的親自宣傳更彰顯了其特殊地位。
這種官方背書并非偶然,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一系列抗戰主題作品,包括專題片《勝利》、紀錄片《山河銘記》、電視劇《我們的河山》和《歸隊》等。
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個宏大的歷史敘事工程,而《731》正是其中最具沖擊力的一環。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部尚未公映的愛國影片竟遭遇了接二連三的舉報,舉報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認為影片畫面過于血腥,可能對兒童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二是聲稱這類影片會破壞中日友誼,這些看似為孩子著想的言論,實則暴露了一種危險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
關于血腥的指控尤為諷刺,舉報者聲稱無法接受電影中的殘酷畫面,卻選擇性忽視了真實歷史比任何影視作品都更加觸目驚心的事實。
導演組坦言,電影呈現的不過是731部隊暴行的冰山一角,那些被活體解剖的同胞沒有馬賽克保護,那些被凍傷試驗折磨致死的生命無法閉眼跳過。
如果我們因為不適而回避歷史真相,又如何讓后代理解先輩們承受的苦難與犧牲?畫面再恐怖能比得過鬼片?
這種以“保護下一代”為由抵制歷史教育的現象并非首次出現,2017年,一封家長來信曾引發軒然大波,該家長反對學校教授劉胡蘭的抗日故事,理由是這些內容會讓小學生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劉胡蘭15歲就為國為民犧牲自己的生命,她是不想天真爛漫的活著嗎?生活在特定年代,她沒有機會笑著成長,總有人試圖以和平包容之名,淡化甚至抹殺民族記憶。
至于破壞中日友誼的指控,則更顯荒謬,當前中日關系確實趨于緩和,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要為迎合對方而修飾歷史。
日本靖國神社至今供奉著甲級戰犯,右翼勢力屢屢否認侵略史實,在此背景下,要求中國影視作品照顧日本感情,無異于歷史觀的自我閹割,現在有些人難道認為,我們雙方的關系已經到了要遷就對方情緒的程度了嗎?
就在《731》因過于真實遭舉報的同時,中國熒幕上長期充斥著大量荒誕不經的抗日神劇,這些作品中,游擊隊員可以手撕鬼子,女尼姑組成抗日女兵排,甚至出現弓箭對子彈的魔幻場景,央視曾痛批這類劇集“比著看誰俗,爭著看誰二”,直言其罔顧公共理性。
為何會出現如此分裂的觀影生態?一方面嚴肅的歷史再現遭遇阻力,另一方面戲說抗戰的作品卻大行其道。
市場數據揭示了部分真相,抗戰題材利潤往往高達200%,制片方為吸引眼球不惜加入各種雷人元素,更關鍵的是,抗日劇被視為安全選擇,既不會觸碰審查紅線,又能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
這種功利主義創作導向,導致抗戰史被空洞化,從抗日神劇到變種后的地雷劇,這種創作亂象不僅侮辱觀眾智商,更嚴重消解了歷史的嚴肅性。
當年輕一代通過手撕鬼子認識抗戰,他們如何理解真實戰爭中3500萬軍民的傷亡?如何體會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的絕望?《731》的爭議恰恰反襯出當下歷史教育的深層困境,我們既害怕記住歷史的痛,又害怕忘記歷史的恥。
走進哈爾濱的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證陳列館,毒氣室、人體解剖臺的復原場景令參觀者無不窒息。那些冰冷的展品背后,是一個個有名有姓的同胞,他們是誰的父母子女?有著怎樣的夢想與牽掛?
《731》的價值,正在于將這些抽象的數字還原為具體的人,讓后人看到歷史褶皺中個體的命運。
有人認為不要再揭傷疤,但傷疤的存在本就是為了警醒后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每年接待大量參觀者,四行倉庫遺址前常有民眾自發獻花。
這些行為絕非沉湎于仇恨,而是對生命價值的莊嚴確認,正如《八佰》導演管虎所言:“沒有這部電影,我們或許永遠不會知道在那個年代有八百個壯士面對上萬日軍毫不懼色。”歷史記憶需要載體,而影視作品正是最有力的傳播媒介之一。
如今抗戰題材的創作正在呈現多元化趨勢,除《731》這類直面黑暗的作品外,今年廣電總局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還推出了《我們的河山》《歸隊》等展現軍民抗戰的電視劇,以及《勝利》《山河銘記》等片。
網絡平臺也嘗試以微短劇形式講述抗戰故事,如《馬背搖籃》《怒刺》等,用小而美的方式吸引年輕觀眾,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歷史呈現,遠比單一敘事更具教育意義。
《731》引發的爭議,本質上是關于我們如何對待民族創傷記憶的價值觀之爭,舉報者以保護、和諧之名行歷史虛無之實,恰如那位反對教授劉胡蘭故事的家長,他們希望歷史是一本可以隨意刪節的童話書,而非必須直面的人類經驗。
然而歷史從不會因回避而改變,日軍731部隊的暴行、南京大屠殺的慘劇、抗戰軍民的血淚犧牲,這些事實不會因我們不忍看而消失,相反只有勇敢直面黑暗,才能真正超越仇恨,只有銘記苦難源頭,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珍視和平、開創未來。
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儀式上,中央領導強調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這種精神既包含不畏強暴的血性,也包含尊重歷史的理性。
《731》或許會讓部分觀眾不適,但這份不適恰恰證明了它的價值,它撕開了歲月編織的遺忘面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不忍直視卻必須記住的真實。
當電影落幕燈光亮起,我們希望觀眾帶走的不是單純的憤怒或悲傷,而是一種更為深沉的力量:了解黑暗卻依然選擇光明,銘記苦難卻依然相信善良,這或許才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對未來最負責任的態度。
參考資料
中國網 -2025-07-07:731部隊原成員83分鐘口述證言公布!曾解剖300個人體 “人還是溫熱的,有血噴出”
看看新聞 -2025-07-07:不會忘記這段歷史!731部隊原成員口述罪證曝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