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蟬鳴盈耳。幾位老人在“人”字形的柏油路上飯后閑步,孩子們穿梭在療愈花園內嬉戲。一旁的商鋪里,“孫北北”面包店正迎來幾位排隊選購次日早餐的白領……
這幅愜意的圖景,正是宜川路街道“泰山人民坊”試運營后的日常剪影。作為普陀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社區更新項目,泰山人民坊正上演著令人驚嘆的煥新蝶變,讓“家門口的幸福”有了具象化的表達。
全域融合:從“人”字路到“共”字訣
東起滬太路,西抵驪山路,北達華陰路,南至中山北路,這片區域便是泰山片區。它的故事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工人新村建設浪潮,歷經四期工程,最終形成了泰山一村、二村、三村這三個既緊密相連又相對獨立的小區,容納逾3500戶近萬居民,由一條獨特的“人”字形主干道分割而成。交叉點坐落著一個老式浴室,沿道設有一處狹長的菜場,共同構成了三個小區的核心生活區。
然而時光荏苒,這里變為設施陳舊的代名詞——菜場污水橫流,浴室藏污納垢,老年活動室擠在40平方米的違建里,勾勒出這個“超齡”社區昔日的窘迫——高密度人口、嚴重老化設施、稀缺公共空間。
如何更新?“全域融合是我們的答案。”普陀區宜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盧禮卿一語道破更新核心。設計團隊巧妙利用泰山片區天然的“人”字形道路骨架,將其轉化為空間敘事的核心脈絡,延伸出“共怡、共商、共享、共治”四大主題空間,并將“共議、共建、共筑、共融”的理念貫穿于更新全流程。
泰山人民坊四大主題空間分布
物理壁壘的破除率先實現了空間融合。 “以前去菜場要繞十分鐘,現在開個門直達!”泰山三村居民區書記周文捷指著新增的社區側門感慨道。更新中,三個小區打開了通往“人”字形核心區的門戶,居民步行時間縮短了3-7分鐘。智能門禁系統為開放保駕護航:人行口設置人臉識別閘機,原有小區車行口升級車牌識別系統。
老小區的空間重構,催生出新的功能建設。 在“人”字形道路的交叉點,主題為“共怡”的白色社區綜合體拔地而起,整合了泰山網格治理黨群服務站和多功能活動空間;驪山路入口蛻變為“共商”市集,匯聚永昌集市、南北貨超市與網紅商鋪;華陰路入口化身為“共享”花園,延伸出適老適幼活動區與生物多樣性探索長廊;滬太路入口則踐行“共治”理念,其潮汐停車方案讓有限車位在不同時段服務于不同人群。數據顯示,泰山人民坊共打造戶外休閑空間8405平方米,社區共享會客廳720平方米。
人人出智:3000金點子落地有聲
“能不能有社區食堂?”“我們沒有活動中心!”“停車位能不能多劃幾個?”泰山人民坊的更新藍圖上,每一筆都刻著居民的心聲。
讓民意成為源頭活水。普陀區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將其作為解鎖社區共治的“金鑰匙”,通過扎實的居民議事和矛盾調節機制匯集民智。
從2024年盛夏開始,宜川路街道會同區規資局、區國資委、區信訪辦等職能部門開展了6場社區代表座談會,在三個居民區密集召開10余場意見征詢會,3000余份如同雪片般飛來的問卷,承載著最真實的民生期待,匯總凝練出58項優先級方案。
社區綜合體的1層泰山網格黨群服務站
“老百姓最關心兩件事——吃飯和吃藥。”宜川路街道管理辦主任孫曉陽指著正在裝修的社區食堂和第一醫藥藥店說道。這兩處被居民親切稱為“民生兩吃”的關鍵空間,正是3000金點子精準落地的縮影。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滬太路入口新增的16個潮汐車位,正是源于居民的智慧——白天供宜川中學附屬學校教師使用,夜間歸屬社區居民,巧妙平衡了不同時段的停車需求。項目更細致回應了諸多具體訴求:修復老舊門窗57扇;美化活動區域12處;修繕防盜圍欄7家。尤其注重盤活“邊角料”,將18處閑置車棚、弄堂轉角等小微空間,變身為共享花園、便民驛站。
正如驪山路入口展示牌所銘刻的:“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這十六字,展現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正生動流淌在泰山人民坊的每一處細節之中。
泰山人民坊驪山路入口處
智慧煙火:業態融合的全新市井氣
煥新不是推倒重來。在2200平方米的永昌集市改造中,七成攤主仍是原班人馬,業態卻已悄然升級——傳承與創新在此并重。
“我們認真研究了居民和商戶的‘金點子’,轉化為落地的‘金舉措’。” 永昌集市運營方上海城實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施貽蒙道出了招商策略的精髓。項目嚴格依據科學規劃分區:餐飲40%、零售35%、服務25%,從海量客戶意向中篩選鎖定,最終實現新商戶占30%、老商戶占70%的黃金比例。普陀起家的社區面包品牌孫北北,扎根宜川路街道中潭一哩的網紅奶茶鋪茶店長、新銳品牌福罐咖啡等89家新店紛紛入駐泰山人民坊,與永昌集市、南北貨超市無縫銜接,共同形成 “買菜、吃飯、休閑”一站式的便捷體驗。
永昌集市的菜場
永昌集市的硬件更新也是下足了功夫。據介紹,地下雨污分流工程終結了濕滑隱患,304不銹鋼菜攤光潔衛生;硬裝全面升級,動線科學優化。不僅如此,智慧賦能則重塑了菜場運營模式。硬件上,布置了AI智能電子秤、AI數據分析儀、AI控煙識別儀;軟件上,實現了無線網無死角全覆蓋、智能水電小程序APP手機操作等——一個由數據分析云系統支撐的智慧菜場已然成型。豬肉攤主袁曉蘭在舊菜場經營三年多,經歷煥新后選擇回歸:“環境變好太多了,現在連年輕人都愿意常來買菜了。”
智慧與煙火的交融,催生了看得見的活力。 據永昌集市數據統計,試運營后月客流量從改造前的5.8萬人次激增至10.8萬人次,月成交額從150萬元躍升至208萬元。曾經空置率高的散亂攤位,經過優化集中、分類明晰后,商戶營收普遍實現翻倍式增長。老菜場不僅面貌一新,更重聚了人氣,找回了繁榮生機。
共享巴士化身快閃店鋪
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 未來,驪山路沿線的“人人市集”將解鎖更多可能:共享巴士化身快閃店鋪,供商戶靈活使用;夜幕降臨,“幕下光影”區可變身浪漫月光營地,咖啡香氣縈繞在社區瓷藝展品間……智慧升騰的煙火氣,正醞釀著更醇厚的市井新味。
生境花園:一花一葉皆成生態課
泰山人民坊的煥新,更在于重塑人與自然的和諧對話。普陀區首個“生境花園”在此誕生。
何為生境花園?簡言之,它是融合“花園”觀賞休閑與“生境”生物保育功能的空間。泰山人民坊的這座“綠色會客廳”,由共享亭、昆蟲客廳、宜頁敘事、時光小筑、共享可食花園等組成,巧妙編織了生態修復、科普教育與鄰里互動。
生境花園設計處處蘊藏巧思。通過拆除違建、騰退邊角,新增6處共180平方米口袋花園,總體綠化面積提升20%;保留原生香樟,引入含笑、玉蘭、雞爪槭等鄉土樹種,構建層次豐富的立體林帶,年固碳量提升1.8噸;對35處綠地實施0.5-1.2米厚有機肥改良,顯著增強土壤活力;定向修剪過密喬灌木,使沿街商鋪自然采光提升40%。
華陰路入口處的昆蟲旅館展示區
這里更是鮮活的科普天地,綠蔭下的“昆蟲客廳”陳列華東師范大學捐贈的標本箱,吸引孩子們探索;療愈花園推行“共享植物”——居民可領養多肉,待萌發新芽再送回一部分,形成生生循環;在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里更揭牌成為上海市宜川中學及其附屬學校的“自然生態校外實踐基地”。
不僅如此,慢行步道、林下棋桌、兒童自然觀察點等6處設施嵌入綠地,空間利用率提升35%。上海市花白玉蘭化身季相主角,遍植于入口及“人人花園”,實現“春賞玉蘭,秋賞紅葉”;草木蟲鳥旁的掃碼銘牌,無聲講述著自然奧秘。
夜間發光的蝴蝶標本箱
行走在如今的泰山人民坊,指尖拂過“三順一丁”古法砌筑的280米紅磚墻,海棠磚、琉璃玻璃、石庫門浮雕等海派元素相映成趣,無聲訴說著摩登與傳統的交融。
展望未來,這里的煥新遠未說盡: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居民區的活動排期、永昌集市的聯動活動,將不斷點燃社區的煙火氣。泰山人民坊,正以“共”為筆,書寫著與民共榮、生生不息的可持續篇章。
原標題:《坊間新生:泰山人民坊里的“共”字訣》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施旖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