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吃了退燒藥,體溫降了又升,反反復復,折磨得人精疲力盡。大多數時候,這可能只是普通的感冒或者感染,休息幾天、對癥下藥也就好了。
但如果,這場高燒持續不退,伴隨著說不清的疲憊、體重下降,跑遍了各大醫院,做了各種檢查,指標一片紅,醫生卻遲遲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診斷,你會不會感到恐慌和無助?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關于“偽裝”和“偵破”的醫學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兩種極為罕見但表現酷似的疾病:一種是來勢洶洶的癌癥——血管內淋巴瘤(IVL);另一種,則是免疫系統“發瘋”的炎癥性疾病——斯蒂爾病(Still's disease)。
一個“發燒”的謎題:兩種命運的岔路口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
64歲的王伯(化名),是一位退休教師,身體一向硬朗。可近一個月,他被一場莫名其妙的高燒纏上了。體溫總在39℃上下徘徊,渾身乏力,吃不下飯,整個人瘦了一大圈。家里人陪著他輾轉多家醫院,感染科、風濕免疫科、血液科……能跑的科室都跑遍了。抽血化驗單攢了厚厚一沓,上面的C反應蛋白(CRP)等炎癥指標次次“爆表” ,但就是找不到病因。
醫生們都皺緊了眉頭。這種持續的發熱和強烈的全身炎癥反應 ,讓他們想到了兩個診斷上的“老大難”——血管內淋巴瘤(IVL)和斯蒂爾病。
這兩種病,堪稱醫學界的“雙胞胎騙子”。它們都會引起持續高燒、疲勞、體重下降以及多器官受累等一系列非特異性的全身癥狀 ,在疾病早期,想要分清誰是誰,極其困難 。
然而,在這相似的面具之下,卻是兩條通往截然不同命運的岔路:
血管內淋巴瘤(IVL):它是一種極其罕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的狡猾之處在于,癌細胞并不像其他腫瘤那樣抱團形成腫塊,而是像“幽靈”一樣,悄悄潛伏、增殖在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腔內部 。它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對身體造成致命打擊。如果不及時用化療等手段進行干預,預后極差,是一種非常兇險的惡性腫瘤 。
斯蒂爾病:它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炎癥性疾病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身體的免疫系統突然“失控”,無差別地攻擊自身,掀起一場劇烈的“炎癥風暴” 。雖然也兇險,但它本質上不是癌癥,通常使用皮質類固醇等免疫抑制劑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
一個是急需化療的“殺手”,一個是需要“滅火”的炎癥。一步診斷錯誤,就可能延誤治療,對血管內淋巴瘤患者來說,這種延誤是致命的 1。因此,盡早、準確地區分這兩種疾病,是決定患者生死的關鍵一步 。
尋找“破案”線索:常規武器為何失靈?
要揪出血管內淋巴瘤這個“偽裝者”,最可靠的方法是“人贓并獲”——通過組織活檢,在顯微鏡下找到藏在血管里的癌細胞 。但問題是,這些癌細胞“行蹤詭秘”,你很難知道它們具體藏在哪段血管里 。
醫生們有時會采用一種叫作“隨機皮膚活檢”的方法,即在看似正常的皮膚上隨機取幾塊組織去化驗 。但這就像大海撈針,研究顯示,這種方法的診斷陽性率最高也只有22%,經常需要反復多次活檢才能逮到“真兇” 。
既然“抓現行”這么難,我們能不能從血液里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呢?
來自日本九州大學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惑。他們回顧性地分析了自己醫院的病例,希望能找到一些臨床上簡單易行的血液生物標志物,幫助醫生們在第一時間做出判斷 。
他們比較了確診的血管內淋巴瘤(IVL)患者和斯蒂爾病患者入院初期的多項血液指標。結果發現,像白細胞計數、血小板、C反應蛋白(CRP)、乳酸脫氫酶(LDH)這些常規的炎癥和腫瘤指標,在兩組患者之間竟然沒有顯著差異!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臨床上這么容易混淆,因為常規的“偵查工具”幾乎都失靈了。
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別急,經過更深入的對比分析,研究者們終于找到了三條至關重要的線索。這三項指標,就像三把鑰匙,有望打開這個診斷的僵局 。
三大“神探”指標,讓“偽裝者”無所遁形
這項發表于《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雖然樣本量很小(7名IVL患者和5名斯蒂爾病患者),但其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第一大神探:鐵蛋白(Ferritin)—— 炎癥風暴的“晴雨表”
鐵蛋白,我們體檢時可能會接觸到,它主要是我們體內儲存鐵的蛋白,但它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也就是說,當身體發生炎癥時,它的水平會升高。
這項研究發現,雖然兩組患者的鐵蛋白都可能升高,但程度卻有天壤之別。
在斯蒂爾病患者體內,鐵蛋白水平會“爆炸式”增長,達到極高的數值 。這是因為斯蒂爾病的本質是一場失控的“細胞因子風暴” ,大量的炎癥因子會刺激肝臟瘋狂合成和釋放鐵蛋白,形成所謂的“高板球蛋白血癥”,這是斯蒂爾病一個非常標志性的特征 。
相比之下,血管內淋巴瘤(IVL)患者的鐵蛋白雖然也可能因腫瘤相關的炎癥而升高,但其水平要“溫和”得多 。
打個比方,如果說IVL引起的炎癥是“星星之火”,那么斯蒂爾病的炎癥就是一場無法控制的“燎原大火”。通過檢測鐵蛋白這個“火情報警器”的數值,就能初步判斷火勢的大小,從而推斷“縱火者”是誰。
研究中,區分兩者的鐵蛋白臨界值被設定為4690 ng/mL 。當數值遠超這個水平時,醫生們的天平就應該向斯蒂爾病大大傾斜 。
第二大神探: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sIL-2R)—— 癌細胞的“活動記錄”
這是個聽起來很復雜的名字,但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信號接收器”。當我們的淋巴細胞(一種免疫細胞)被激活時,就會釋放這種“信號”,所以血液中sIL-2R的水平,就代表了淋巴細胞的活躍程度 。
這個指標在鑒別診斷中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
在血管內淋巴瘤(IVL)患者中,sIL-2R水平會顯著飆升。 因為IVL的本質,就是惡性的淋巴瘤細胞在血管里不受控制地瘋狂增殖和活動 。這些癌細胞持續釋放大量的sIL-2R,導致其在血液中的濃度異常之高 。
而在斯蒂爾病患者中,雖然也存在免疫激活,但sIL-2R的升高程度遠不如IVL那般“夸張” 。
這就好比,警察想知道一個區域的治安情況,可以去查看監控的“活動日志”。IVL就像一個犯罪團伙在據點里24小時不停地狂歡,活動日志必然爆滿;而斯蒂爾病則更像一場街頭的大規模沖突,雖然也很激烈,但性質和持續性不同,日志記錄的活躍度自然沒那么高。
研究提出的sIL-2R臨界值為4714 U/mL。如果一個不明原因發熱的患者,sIL-2R水平遠高于此,那么就必須高度警惕血管內淋巴瘤的可能性,可能需要立即安排皮膚活檢等決定性檢查。
第三大神探:白介素-18(IL-18)—— 斯蒂爾病的核心“驅動者”
白介素-18(IL-18)是一種促炎癥的細胞因子,它在斯蒂爾病的發病機制中扮演著核心的“煽風點火”角色 。
研究結果再次清晰地指向了不同方向:
斯蒂爾病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會高到令人咋舌的程度,遠遠超過IVL患者和健康人。 這種極端的升高,被認為是斯蒂爾病區別于其他炎癥或腫瘤性疾病的一個關鍵線索 。
血管內淋巴瘤(IVL)患者,即使并發了嚴重的炎癥綜合征(sHLH),其IL-18水平雖然也會升高,但始終無法企及斯蒂爾病患者的高度 。
這提示我們,兩種疾病即便都出現了嚴重的炎癥,但其背后的驅動機制和細胞因子網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
研究為IL-18設定的臨界值高達107,440 pg/mL 。當檢測結果遠超這個數值,診斷斯蒂爾病的信心就大大增加了。
科學的嚴謹與希望
通過這三大“神探”的聯手,一個初步的鑒別診斷思路逐漸清晰:
當一個持續發熱的病人,其鐵蛋白和IL-18水平極高,而sIL-2R水平相對沒那么突出時,應首先考慮斯蒂爾病。
反之,如果病人表現為sIL-2R水平的“一騎絕塵”,而鐵蛋白和IL-18的升高相對溫和,那么,必須拉響血管內淋巴瘤(IVL)的警報 。
當然,我們必須強調,這項研究的樣本量非常小,這大大限制了其結論的普適性 。研究者們也反復提醒,這些發現應被謹慎解讀。要將這三大指標真正在臨床上作為金標準推廣,還需要未來更大規模、多中心的研究來驗證 。
但無論如何,這項研究的意義是重大的。它為所有被這個診斷難題困擾的醫生們,提供了一套實用、易得且充滿希望的“偵查工具” 。在那個與死神賽跑的“黃金窗口期”,這三項簡單的血液檢測,或許就能幫助醫生更快地做出正確的判斷,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最終改善他們的結局 。
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于身體發出的持續、異常的信號,如不明原因的高燒,絕不能掉以輕心。及時就醫,相信科學,配合醫生進行詳盡的檢查,是面對復雜疾病時最正確的選擇。醫學的進步,正是在這一次次對“偽裝者”的偵破中,不斷向前邁進。
參考資料:Shima T, Yamauchi Y, Ohtsu M, Mitoma H, Akashi K, Kato K. Evaluation of clinical biomarkers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travascular lymphoma and Still's disease. Sci Rep. 2025 Jul 4;15(1):23901. doi: 10.1038/s41598-025-09401-4. PMID: 4061549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