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全部內(nèi)容均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出處見文章末尾
“狗不理、全聚德、五芳齋都走下坡路了,但黑心錢也賺了不少”
在鼎盛時期,天津狗不理包子日銷量可達6萬個,單家門店的月營業(yè)額突破30萬元。
然而如今再提起這個品牌,早已是無人問津。本地人不會光顧,外地游客也毫無興趣。
狗不理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為何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
中華老字號
狗不理包子至今已有167年歷史,曾創(chuàng)下驚人的銷售紀錄——單日售出六萬余個包子,一家門店每月收入高達三十萬元,全國利潤累計上億元。
但在短暫輝煌之后,全國多地分店紛紛關(guān)閉,就連天津總店在飯點時也門可羅雀。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狗不理是遺憾。”
但如今到天津,隨便詢問一位本地居民,他大概率會擺手說道:
“千萬別去那地方,連狗都不理,誰愛吃誰吃。”
這句話比剛出爐的包子涼得還快。一個曾經(jīng)被奉為津門美食代表的老字號,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推向衰敗的?
故事要從清朝說起。那時天津有個少年名叫高貴友,小名“狗子”。
十四歲進入點心鋪當學徒,聰慧伶俐,手腳麻利,很快掌握了制作包子的技巧。
三年后,他自立門戶,在運河邊開設(shè)了一家名為“德聚號”的包子鋪。
他做的包子采用半發(fā)面工藝,皮薄如紙,餡料充足,咬一口滿口生香卻不油膩。
蒸熟的包子褶皺分明,十八道褶收口處宛如一朵盛開的白菊。
味道出眾,價格親民,自然吸引了大量顧客。
高貴友一人包辦和面、搟皮、剁餡、蒸制等所有工序,忙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客人。
顧客們也不惱怒,反而調(diào)侃:“狗子賣包子,一概不搭理。”
久而久之,“狗不理”這個略帶戲謔的綽號,竟比“德聚號”更響亮,成為天津家喻戶曉的品牌。
聲名遠揚
后來,這家包子鋪的名聲傳出了天津。
袁世凱曾在天津練兵,特意購買狗不理包子進獻慈禧太后。老佛爺品嘗后大加贊賞:“山中野獸,水中魚鮮,皆不及狗不理包子香。”
獲得皇家認可后,狗不理身價倍增,從街頭小吃躍升為御膳佳品。
當然,它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店鋪幾經(jīng)沉浮,甚至一度停業(yè)。直到1956年,天津政府決定重振老字號,將其收歸國有,并請回技藝精湛的老師傅,才使這一傳統(tǒng)風味得以延續(xù)。
改革開放后,國營狗不理迎來發(fā)展黃金期,連鎖擴張迅速,不僅覆蓋全國,還走向日本、韓國等地,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巔峰時期,單家門店日銷包子達六萬個,年利潤過億,堪稱餐飲行業(yè)巨頭。
可惜高處不勝寒,在資本推動下,狗不理走上了一條“高端化”的歧途,這也成為其口碑崩塌的起點。
它似乎忘記了,自己首先是個包子,是服務(wù)于大眾的平民食品。
價格飛速上漲。
最普通的豬肉包八個售價近百元,此外還推出上千元的定制禮盒,里面裝的不是金條,還是包子。
此舉被網(wǎng)友戲稱為“包子界的愛馬仕”,但在普通消費者眼中,這與明搶無異。
人們認為這不是在售賣包子,而是把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品牌情懷按斤售賣。
原本親民的小吃,如今徹底端上了神壇,也徹底與普通消費者拉開了距離。
價格漲了,品質(zhì)和服務(wù)卻直線下降。
如果高價能換來高品質(zhì),或許還能吸引部分消費者。
但狗不理在漲價的同時,產(chǎn)品與服務(wù)卻大幅縮水。
食客花高價買到的卻是令人失望的產(chǎn)品:包子皮又厚又硬,毫無彈性;餡料稀少,咬下去滿嘴油膩,令人反胃。
口感甚至不如便利店五塊錢一個的速凍包子。
面對質(zhì)疑,店方回應(yīng)更加令人不滿,稱使用的是進口高檔面粉。人們不禁發(fā)問:作為中華老字號,為何不能選用本土優(yōu)質(zhì)食材,守住那份最初的美味?
比口味下滑更嚴重的是服務(wù)質(zhì)量的全面滑坡。
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迎接他們的不是熱情接待,而是一張張冷漠、不耐煩的臉。
點餐催你,用餐催你,吃完恨不得馬上趕你出門。
那個曾經(jīng)“皮薄餡足十八褶,形似菊花味鮮美”的美食,只剩下一個空殼。花錢不僅沒吃到好東西,還得看臉色,仿佛花錢買罪受。
“店大欺客”這個詞,在狗不理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壓垮品牌的,往往是最致命的一擊。
一位美食博主發(fā)布視頻,客觀評價王府井店包子油膩、服務(wù)差。本屬正常反饋,結(jié)果狗不理直接報警,指責博主侵犯名譽權(quán),要求刪帖道歉。
這種“不解決實際問題,先處理提出問題的人”的傲慢公關(guān)方式,徹底激怒了全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是有記憶的,一次又一次的負面評價疊加一次次冷漠應(yīng)對,最終導(dǎo)致狗不理口碑徹底崩盤。
最終,全國各地門店接連倒閉,甚至被迫從資本市場退出。
如今天津人不去狗不理,就像北京人不逛王府井,上海人不去城隍廟一樣。
金字招牌雖然還在,但其中的靈魂早已消散。
老字號的“老”,是歲月沉淀的結(jié)果,是幾代人積累的信任,絕不是仗勢欺人的資本。
當本地人都開始繞著走的時候,這塊金字招牌,其實已經(jīng)被親手摘下了。
結(jié)語
如今這些老字號正面臨市場的考驗,未來能否保住百年品牌,關(guān)鍵在于是否愿意放下身段,貼近消費者。
老字號正在逐漸被遺忘,對此大家還有什么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參考資料【1】都市現(xiàn)場2020-09-13《狗不理包子被差評“難吃又貴”,老字號直接報警,博主回應(yīng)》
【2】齊魯壹點2020-09-15《今日輿論場|狗不理包子被差評“難吃又貴”,這波輿情應(yīng)對引熱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