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福地,靈秀樂山。樂山佛教石刻從隋朝開始,歷經唐宋、明朝中期、當代三個時期,跨度1300余年。在嘉州大地,佛教石刻(石窟寺)涉及10個縣區、121處(未列入保護的小型石刻未計算在內)、規模較大的有17處,上萬尊石刻佛像。
五通橋區麻王洞摩崖造像(唐)
麻王洞摩崖造像位于樂山市五通橋區金粟鎮岷江東岸老龍壩下渡口(岷江西岸為鐵蛇山),距離五通橋城區南8公里,這座唐代中晚期開鑿的石刻群。造像在臨江山崖,崖面朝西,高約10米、寬約20米,現存摩崖造像12龕、約50尊。1914年,法國人謝閣蘭(色伽蘭)曾來到這里考察,稱之為麻王洞,并在其《中國西部考古記》中根據附近發現的一通北周碑而認為是“四川北周時之造像獨存者也”。1923年,法國人拉蒂格跟隨謝閣蘭的腳步也來此考察。法人色伽蘭在《中國西部考古記》認為是“四川北周時之造像獨存者也”,樂山學者唐長壽認為應為唐代中期以后的。這里是古渡口,岷江水流匯集之處,寬闊的江面在此收口,來往的船只行于江面上稍有不慎則可能船毀人亡、葬身魚腹。于是為人消災的道士、普渡眾生的和尚分別在東西兩岸的懸崖上建起了道士觀和燃燈寺,修造了摩崖造像。它們如航燈,為黑夜行船的人指明了方向,于是來往的客商、船工一般都會到此燒香祈求上蒼保平安。備注:這里也被稱為小道士觀摩崖石刻,但恐這一名稱不準確。因為位于老龍壩北面的道士觀建于舊名洞靈觀,宋崇寧四年(1105年),敕改靈虛觀,由道士范處創建,經20年而成,后毀。重建于清代,是道士觀、王爺廟、尼姑庵,三觀合一的地方,這在全國都屬罕見。道士觀河邊為明清時期古渡口,也叫真武沱,河對面時燃燈寺。兩江總督陶澍《蜀輶日記》中記載了五通橋:“十里竹根灘,灘下即五通橋,一曰四望關。此處有山高聳,可以四望。又有火油井,以竹筒盛而燃之,可以代燭。十里鐵蛇壩,北岸有道士觀,獨石成山,下多圓孔。紫云宮據其巔,甚陡峻。”竹根灘、四望關、鐵蛇壩、道士觀都是現在尚存的地名。道士觀下游三里,即為麻王洞摩崖石刻。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內容來源:夢中一葉舟
▍圖文編輯:新樂山(轉載授權請聯系微信:xlsboss)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