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記者日前從重慶市市場監管局獲悉,重慶市《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團體標準于7月初起全面實施,該標準系全國首個聚焦無堂食外賣全鏈條服務的團體標準。此次發布的《規范》從準入門檻、場所要求、加工制作、包裝配送等六大環節構建起全鏈條監管體系,填補了行業標準的空白。據悉,當前無堂食外賣呈現出迅猛增長態勢,但由于相關標準的缺失,部分商家存在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食品安全難以保障等問題。(工人日報)
外賣業態的發展,深度重構了整個的餐飲市場。近年來,不少“主打外賣”“只做外賣”的餐館大量涌現,其經營場所更小、店鋪租金更少,由于成本更低,其餐品更具價格優勢。但是從過往案例來看,此類“外賣專營店”相較于普通餐館,往往食品安全風險更高。這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幽靈外賣”“影子廚房”。從根本上杜絕此類隱患,確實需要規則層面的進一步細化。
理論上,以食品安全法為基礎,圍繞外賣行業的全鏈條,是有著完善的監管體系的。只是需要說明的是,現有的一系列規范,更多都是關于責任與義務的一般性表述,其并沒有就“無堂食外賣”這一特殊情況,給出針對性的、技術性的具體安排。如果以監管普通餐館的標準和辦法,來監管無堂食外賣店,那么顯然是不適配、不夠用的。在此背景下,制定“無堂食外賣”團體標準,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無堂食外賣,主要是指通過網絡平臺方式接受訂單,不具備提供現場就餐服務條件,將食品配送至消費者指定地點的餐飲經營模式。“無堂食外賣”的隱患點在哪里,那么監管規則就強化哪里,這是合乎邏輯的。其最大的隱患,就在于“后廚暗箱”“食客不能見”,由于沒有了足夠監督,不少店家幾乎就是自我放飛。為了補上這塊缺失,重慶的這一新規明確,“無堂食外賣商戶須具備明廚亮灶等基礎資質,并建立數字化食安追溯系統。”通俗點說,這大概就是指后廚直播、影像留存——這一要求,其實是嚴于一般餐館的適用標準的。
普通餐館可以選擇要不要“后廚直播”,而無堂食外賣店則被要求標配“后廚直播”,這顯然是以更嚴的標準來管控更大的風險。而以規則升級推動“外賣專營店”走出灰色地帶,這同樣也是建立消費信任的多贏之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