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榆林發布客戶端
近日,在榆林傳媒中心召開的重點作者座談會上,來自榆陽區作協的會員白保林發言講述自己是榆林城的一名刷大白的油漆工人,整天塵土掩面,忙碌在工地,但仍然堅持文學創作,用文學來反哺滋養自我成長,由艱難困苦走向幸福生活,成為自強不息的典范,引得在場參會人員紛紛點贊。
艱難困苦中依靠文學滋養
白保林是綏德縣定仙墕鎮英家山村人,生于1979年,在4歲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留下年幼的兄妹三人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依靠種地養育他們長大,日子總是過得捉襟見肘,在學校念書的白保林因為時常繳不上學費與伙食費等而格外苦惱自卑,最終在讀完初中一年級后輟學,進入榆林城打工,做了一名油漆工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我一直語文學得好,在定仙墕鎮中學讀初中時,有一次學校要求全體學生盡快上繳伙食費,有現金的繳現金,沒現金的回家尋糧食來代替。我知道家里既沒錢,又沒糧,就給學校校長寫了一封信,言辭懇切地說明情況,請求緩一些時候繳伙食費,校長看完信件后深表同情,答應了我的請求?!卑妆A纸榻B說,這是他第一次依靠文字的力量為自己解除了生活上的難堪。后來,在榆林城打工的工地上,只要有了休息時間,他就會拿起《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等文學名著,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有很多次,因為他在夜里長時間地閱讀文學著作,被師傅不理解而強行斷電。
有了文學的滋養,打工的日子不再苦悶,通過長時間文學素養的儲備,白保林嘗試著將自己和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現狀用詩歌、散文、小說等形式書寫出來,謳歌生命,弘揚拼搏奮斗終將換來幸福生活的社會正能量。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秋季,白保林的詩歌首次變成鉛字,發表在《陜北》雜志上,而后,他創作的小說《塞北飯莊》《老楊與老羊》《虎娃》等,以及散文《縫紉機》《那年那月》等相繼發表。
文學引領得來幸福生活
走進白保林家,看到大門上赫然懸掛著“栓正人家”的表彰牌,白保林介紹說,在榆林打工幾年后,他依靠加班加點工作得來的錢,購買了現在所居住的這處院落,介紹的相親對象因為被他寫的文學作品所感動,而與他結緣結婚,現在他們生育有兩個兒子,還將年邁的老父親接來與他們同住,他和妻子夫妻恩愛、勤勞苦干、孝親敬老的事跡在周邊群眾中廣為流傳,所以,榆陽區崇文路社區居委會表彰他家為“栓正人家”。
“沒有文學的滋養,我都走不出當初的困難生活,是文學一直在給予我奮力向前的力量,文學是引領我幸福生活的旗幟,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只會更加熱愛文學!”白保林介紹道。如今的白保林已是榆林市作協會員、榆陽區作協副秘書長,更多了一些文學創作的使命。近期創作的長篇小說《駝峰山》已經完稿,小說為鄉土題材,塑造謳歌了新時代新農民守正創新的新風采。“作為一名油漆工,苦役一般的家裝工作中,我堅持做到勤奮、誠懇、守信;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欣喜而愉悅的寫作過程中,我堅守著做好文學的根本是做好人,寫作這條路上,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但我永不懈怠,永遠追求?!卑妆A趾V定地說。(記者耿永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