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車廠“壓賬期”問題成為行業焦點數周后,政策落地開始進入實質推進階段。
7月9日,,明確受理中小企業反映重點整車企業在貨款支付周期方面存在的四類問題。這被視為對《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監督落實動作,亦是對行業此前密集“承諾潮”的一次集中回應。
窗口聚焦四類問題:一是采購合同中付款周期超過60天;二是設定不合理的支付起算時間,或通過拖延出具驗收證明、綁定第三方付款等手段變相延長賬期;三是強制或變相要求供應商接受商業匯票、應收賬款憑證等非現金方式結算;四是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不力的其他行為。
這項機制的建立,意味著中小企業與監管之間首次建立起直接反饋通道。長期以來,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存在結構性信用不對稱,大型主機廠在付款周期上的“超期慣性”廣受詬病。監管部門此次明確“可舉報”的路徑,是對產業信用規則的一次信號重申。
事實上,政策信號早已有所鋪墊。今年6月1日,《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實施,明確大型企業采購應自交付日起60日內付款。緊隨其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于5月30日發布《倡議書》,推動重點整車企業帶頭執行。
在政策推動和行業自律雙重壓力下,一汽、東風、廣汽、賽力斯等17家車企陸續表態“賬期不超60天”。但承諾之外,仍有不少車企存在流程繞行、兌付延遲等“變通做法”,中小企業依舊面臨現實操作困難。
開通線上問題反映窗口,是監管進入落實環節的重要一步。與此前僅靠輿論壓力和行業倡議不同,此次監管機構建立了可追蹤、可核查的申訴機制,意味著執行層面將面臨更強外部監督。
據悉,下一階段,工信部還將推動行業協會制定統一支付規范和合同范本,進一步標準化車企付款流程,構建更具制度化、規范化的“整車—零部件”合作生態。
在產業競爭持續加劇、供應鏈穩定性被反復提及的當下,“賬期”治理不僅關乎支付效率,也正在成為衡量企業治理水平和產業生態健康程度的重要一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