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汽車(09868/XPEV)高調發布G7宣稱“全球首款L3算力AI車”之際,卻遭遇P7+轉向缺陷風波。車主稱高速行駛方向盤鎖死,售后“打膠”引爭議,400人維權群要求召回。
小鵬P7+(來源:公司官網)
高速轉向失靈,“打膠”維修引發二次事故
近期,不少小鵬車主在社交媒體上反映,P7+部分車型在高速行駛過程中方向盤突然“打不動”,伴隨轉向助力系統報警提示,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一位上海車主回憶稱,自己在高架上以四五十公里時速行駛時,方向盤突然“像被鎖死”,幸虧后方來車不多才避免追尾。他在售后檢測中發現,轉向機線束插頭進水短路,懷疑是防水設計缺陷所致。
部分車主反映,在前往4S店維修后,并未更換故障部件,而是由技師在插頭處“打膠”密封。更有車主指出,售后操作未經告知,維修記錄在App中被標注為“已取消”,質疑其試圖“掩蓋維修痕跡”。一位在服務區經歷轉向二次失效的車主表示:“打膠只是臨時方案,根本沒解決問題。”
(來源:社交平臺截圖)
據全國汽車消費者投訴受理處置服務平臺車質網投訴數據顯示,2025年5月至7月,關于P7+轉向系統故障的投訴記錄已達數十條。
早有“吹哨人”:“方向盤打不動”“方向系統嚴重缺陷”
早在2025年5月28日,一位小鵬P7+車主在知乎發文,描述其駕駛1800公里后的體驗,直指轉向系統存在嚴重問題。他提到,車輛在“高速上到100以上……真的拉不住,非常不穩,方向盤無論調到舒適還是運動,都不行”,且“穩不住直線”,甚至出現“突然來一把猛抖方向”的情況。該車主也仔細觀察過高速上其他的P7+車,“都是很奇怪的左右胡懸,穩不住直線,要么是突然來一把猛抖方向。”其父親試駕后表示,“這個車身不穩,有大毛病”。該車主最終決定賣車,稱“這是車的致命缺陷!!!”
在12365汽車質量網論壇中,一位車主進一步披露,P7+早期方向機線束插頭設計缺陷導致空調冷凝水易滲入,引發短路燒毀轉向系統。更關鍵的是,廠家并未主動召回,而是選擇在保養時以“底盤整備”為名悄悄“打膠”處理,未提前告知用戶。
“20萬的汽車是塑料玩具嗎?哪有問題打點膠粘一下就行的道理?”該網友質問,“支持小鵬的首批用戶成了小白鼠”。
三包政策可維權,但多數車主已超時限
根據《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2021年修訂版),消費者在購車后60日或行駛3000公里內,若遇到轉向系統失效、制動系統失效等嚴重車輛故障,即可提出退換車申請;如果車輛在三包有效期內,因同一問題修理超過5次,或嚴重安全問題2次修復無效,亦可提出換車或退車請求。
但P7+上市時間已久,不少車主反饋購車時間已超過三包條款中可主張退換的時限。一位車主表示自己是2024年12月提的車,方向突然鎖死差點追尾,但售后只說可以修,沒有人提換車。
專家指出,即便超過時間限制,若產品設計缺陷客觀存在,企業未主動披露或召回,也可能涉及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知情權”及第十一條“安全保障權”,消費者可繼續維權,企業仍有法律責任。
銷售中心確認“確有類似問題”,但未定性為設計缺陷
一位小鵬銷售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向媒體承認,確實有該車型遇到過類似的轉向問題,但具體的癥狀可能各有不同,建議遇到問題的車主前往門店進行檢修,強調“不是外力造成的都可以免費更換零件”。
不過這種“被動式維修”處理方式引發車主不滿。有車主指出,官方并未主動檢測潛在隱患,而是等車主“中招”后再修,“這就像是在賭概率”。
另一位廣州車主更直言:“我們不是檢測部門,也不是小白鼠,憑什么用我們的安全來測試你們的設計?”
從斷指到失速:小鵬多車型安全危機頻發
P7+事件并非孤例,小鵬旗下多款車型亦頻遭投訴,且故障多涉及關鍵系統與安全問題。
據汽車說刊報道,小鵬G6車主多次遭遇動力中斷和線束熔毀問題。2024年8月,一位陳先生稱其G6新車僅行駛4012公里便失去動力,售后稱為OBC線束接觸不良,僅提供1000元積分補償,拒絕退換。2025年4月2日,鄭州的王先生在高架橋上行駛時,G6突然降速至20公里/小時,方向盤和檔位鎖死。經檢測為高壓線束熔毀,維修后仍未根治。
小鵬G9的智能化功能也頻遭質疑。廣東車主王先生反映,2024款G9毫米波雷達頻繁故障,導致前碰撞預警失效,NGP功能在高速路上自動退出,險些失控。售后將問題歸咎于“車衣遮擋”,被車主駁斥。
MONA M03自動泊車功能亦曾被曝發生剮蹭事故,小鵬曾指責媒體“惡意抹黑”,后又改口稱“可能因光線干擾”,公眾對智能駕駛算法可靠性產生質疑。
更嚴重的是,2025年1月,廣東惠州一名5歲兒童在使用小鵬X9后排娛樂屏時,手指被電動支架夾斷半節。售后回應稱“該部件無防夾功能”,建議用戶啟用兒童鎖,此舉遭大量家長質疑“推卸責任”。家長索賠10萬元未果,小鵬僅稱“出于人道主義提供關懷”,引發廣泛爭議。
此外,多名X9車主反映,高速行駛時風噪巨大“像要起飛”,更換17項配件后問題依舊。一位武漢車主表示,售后修復未徹底,車窗裝配瑕疵和膠條破損依然存在,僅獲少量積分補償。
這些案例顯示,小鵬當前在品控管理、售后響應、關鍵零部件質量管控方面仍面臨系統性挑戰。
“L3級算力”營銷難掩品控危機
就在小鵬P7+陷入設計缺陷爭議之時,7月3日,另一款新車小鵬G7高調發布,號稱“全球首款L3級算力AI汽車”,宣傳其搭載三顆圖靈芯片,總算力達2250TOPS,并強調“有效算力高于市面所有車型”。小鵬汽車CEO何小鵬稱,G7“超前兌現未來5年算力預期”,能力“中國第一,世界最強”。
然而,業內專家指出,“L3級算力”并無國際公認標準。全球對L3級自動駕駛有明確定義(SAE J3016標準),即車輛可在特定條件下實現有條件的自動駕駛,但需人類駕駛員隨時接管。反觀算力,行業從未對L1至L5級自動駕駛所需的算力作出明確劃分。(詳見財中社《“三重門”焦慮:小鵬G7營銷失據》)
算力僅是自動駕駛的基礎之一,需結合傳感器(如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算法和高精地圖等實現系統性功能。高算力并不直接等同于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例如,特斯拉(TSLA)FSD技術路線依賴純視覺方案和神經網絡算法,摒棄高精地圖,突出算法優化的關鍵作用,依賴算法優化而非算力堆疊。小鵬“生造”的“L3級算力”概念,更可能是一種市場營銷策略,旨在以高算力數字吸引消費者關注,而非實際功能的直接體現。
有分析指出,G7的“L3級算力”仍需冗余硬件驗證與法規認證,方可實現真正的L3級自動駕駛。業內聲音認為,小鵬宣傳中存在“算力疊加”或“以算力代替功能”的傾向,可能誤導消費者對車輛智能化水平的預期。
更令人關注的是,小鵬G7上市價壓至19.58萬元,遠低于預售價及搭載三顆AI芯片的硬件成本預期。如此激進的價格策略和技術導向,是否會因成本壓縮導致質量隱患,頻現類似P7+“打膠補救”的低成本應對?
品牌光環下的隱憂:銷量暴增掩蓋風險?
2025年第一季度,小鵬汽車交付量達9.4萬輛,同比增長330.8%,創下“造車新勢力銷量第一”的紀錄。公司高管在財報會議上稱,“G6和P7+為兩大增長引擎”,將繼續推進高速交付和智能化轉型。
然而,P7+陷入“打膠風波”,核心問題并未徹底回應。超400名名車主組建維權群,要求小鵬官方公開故障原因、承擔設計缺陷責任,并召回涉事批次車型。
目前,小鵬尚未對P7+轉向系統缺陷發布正式公告。銷售端雖承認問題存在,但未就“是否為系統性缺陷”定性。有分析人士指出,若官方認定為缺陷,將涉及大規模召回,影響品牌口碑與財務穩定。若否認,又將持續激化用戶不滿,釀成更大輿情風險。
技術創新是新能源車企的生命線,然而創新不應建立在用戶安全之上。P7+作為定位高端的智能轎跑,卻因關鍵部件設計缺陷頻頻“翻車”,引發廣泛信任危機。
“如果車輛存在安全隱患,車企不應等待輿情爆發后才低頭處理。”有業內人士指出,“主動召回、透明應對,遠比公關遮掩來得更有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