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風
編輯丨六子
“為什么一個紙巾盒要賣169元?”面對直播間里觀眾的疑問,雷軍手持小米YU7的磁吸紙巾盒,認真地解釋道:這個紙巾盒是車規級的,能扛住90多度的高溫,材質和制作工藝比較復雜,“成本巨高無比”。
*圖源互聯網
然而,雷軍始料未及的是,“車規級紙巾盒”迅速淪為網絡熱梗,并引爆了更尖銳的追問:為何一個無關行車安全的配件要強調“車規級”,而承擔座艙核心功能、影響駕駛體驗乃至潛在安全的車機芯片,卻采用了本為智能手機設計的高通驍龍8 Gen3?
01
「“車規級”尷尬」
169元的售價,比一般紙巾盒甚至某些車載磁吸紙巾盒,都要貴不少,但遠稱不上是天價。真正引發網民調侃的,是小米官方賦予其“車規級”的光環。
雷軍在直播中親自為這款紙巾盒辯護,稱其設計時考慮到了極端的車內溫度變化。在吐魯番等地,夏季車內溫度可達90℃,一般的膠水盒可能會因高溫而變形或損壞。為了保證產品在這些環境下的穩定性,小米選用了耐高溫和低溫的材料,確保產品在極端條件下不易變形或退磁。其塑料部件和磁鐵均通過車規認證,可承受- 30℃至95℃的溫差挑戰。
然而,公眾的困惑在于,一個紙巾盒,與安全關聯性很低,是否真的有必要采用車規級標準?尷尬的是,紙巾盒本身并沒有對應的車規標準。當“車規級礦泉水”、“車規級紙巾”等調侃充斥網絡時,“車規”標簽的濫用及其背后的營銷意圖已不言自明。
面對網友的質疑,雷軍也承認169元的售價偏高,“我現在逼著他們降成本,重新設計。”但他恐怕未曾料到這把火迅速燒向了小米座艙的核心。
*圖源小米汽車發布會
小米YU7座艙搭載的高通驍龍8 Gen3芯片,本是上一代的移動端處理器,在不少旗艦手機上都有應用,比如售價2000多的紅米K80就采用了該款芯片。小米將其首次引入汽車座艙,自詡“全球首家”。
然而,在半導體可靠性分級體系中(消費級 < 工業級 < 車規級 < 軍工級/航天級),消費級芯片與車規級芯片在可靠性、耐久性、缺陷容忍度上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圖源水滴汽車
通常來說,手機與汽車的工作環境存在很大差異。雖說手機日常使用頻率高,但其工作環境遠不如幾乎完全處于戶外的汽車那般嚴苛。就汽車而言,冬夏季節面臨零下幾十度到零上幾十度的工作環境是常態,這就要求車規芯片能夠在- 40℃到125℃的極端環境下穩定運行,使得車規芯片在設計、封裝、測試等環節都要更加扎實可靠。
在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方面,手機與汽車也不可相提并論。一般手機使用三五年可能就會被更換,而汽車一般要開十年八年。車規芯片的容錯率極低,百萬分之十以下的缺陷率(0-10PPM)是基本要求,而消費級卻允許百萬分之五百(100-500PPM),高出10-50倍。換算到20萬輛的訂單中,理論故障車輛可能達到100臺——這個數字在汽車領域足以令人警惕。
02
「創新還是冒險?」
車規級芯片自然有主流車企普遍認可的行業標準。清華大學電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學博士張抗抗介紹,行業有車規半導體的可靠性認證標準AEC-Q100/Q104和功能安全的ISO 26262。AEC-Q100是針對芯片,AEC-Q104是針對芯片模組;ISO 26262則是針對整車。
小米官方宣稱,搭載驍龍8 Gen3的核心板通過了AEC-Q104車規級認證,測試標準比行業常規嚴苛兩倍以上,280項測試場景覆蓋從-40℃極寒到85℃高溫的17類環境。
*圖源小米汽車
然而問題在于,AEC-Q104認證的對象是搭載了驍龍8 Gen 3的主電路板,而非芯片單體。驍龍8 Gen3作為消費級芯片,缺乏車規級芯片最關鍵的AEC-Q100(可靠性)和ISO 26262(功能安全)認證背書。
消費級芯片上車,小米并非首創。特斯拉更早嘗試過,但先驅的教訓異常深刻。
早期Model S/X曾采用消費級的英偉達Tegra 3芯片驅動車機。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調查發現,該芯片長期使用后出現的MCU(微控制單元)故障,導致后視攝像頭失靈、除霧功能失效、轉向燈故障等嚴重問題。最終,特斯拉在2021年被強制召回15.8萬輛相關車型。
此案例清晰揭示,消費級芯片在汽車嚴苛、長壽命、高可靠需求場景下,其短板極易演變為系統性安全風險。
小米或許辯稱:車機故障不影響直接駕控。但現實是,智能座艙已遠非“播放器+導航儀”。現代車機是整車的“神經中樞”,集成語音控制(空調、車窗、后備箱、駕駛模式切換)、AI助手、關鍵信息顯示、高級駕駛輔助交互等功能。其穩定與否,直接關聯駕駛便利性、情境感知甚至應急操作能力。一旦死機、卡頓或功能失效,在高速或復雜路況下,后果不堪設想。
正如芯擎科技CEO汪凱所言,車規芯片設計邏輯首重持續穩定輸出,而非峰值性能。消費級芯片追求極致算力與能效比,在抗干擾、長壽命、寬溫域等車規核心指標上存在先天不足。
當然,小米YU7使用驍龍8 Gen3芯片是否會帶來可靠性問題,目前無法下定論,還需要市場和時間給出答案。而一旦在實際使用中出現大規模的芯片故障問題,不僅會對小米的品牌形象造成嚴重損害,還可能引發消費者的信任危機,甚至面臨法律風險。
03
「發燒性能的執念」
小米為何甘冒如此風險?答案直指其一貫風格——對極致性能和性價比的追求。
現代車機需支撐視頻、游戲、多屏交互、AR-HUD渲染、復雜AI語音等,算力要求飆升。驍龍8 Gen3對比當前主流車規芯片,如高通8295,CPU提升約40%,GPU提升約67%,AI算力60 TOPS更是直接翻倍。這帶來了1.35秒開機、15分鐘整車OTA等炫目體驗。
*圖源小米汽車
更重要的是,消費級芯片不僅性能更好,采購價格反而更低,只有車規級芯片的一半左右。因為車規級認證需要經過復雜的開發、驗證和測試流程,單一元器件通過AEC-Q認證的費用就約300萬元。而且,這款芯片早已在小米14系列手機中大規模應用,系統調優和軟硬件適配相對成熟。將其應用到智能座艙場景,既能降低開發難度,又能加快產品上市節奏。
性能更強、成本更低——這完美契合小米對極致性價比和參數領先的執念。小米YU7定位“豪華高性能SUV”,零百加速3.23s、最高時速253km/h、最大馬力690PS,峰值功率508kW,賽道刷圈排名第一…… 在這一切為性能參數讓路的邏輯下,安全?似乎成了那個可以優化的變量。
小米另一款車SU7 Ultra更是將性能拉至頂級:零百加速1.98s、最高時速350km/h、峰值放電性能1330 kW。該車憑借7分4秒957的成績,刷新紐北專業賽道量產電動車新紀錄,被小米自稱為“地表最快四門量產車”。
一次次在營銷話語中對性能極限描述,一次次在賽道刷圈中撩撥用戶對極速的欲望,小米SU7 Ultra上市沒多久,車主們就了遭遇了多起安全事故,疑與超速、失控相關,部分事故發生時車速高達300km/h。
一面高調宣傳極速性能,一面安全事故頻發,小米在“性能狂飆”與“安全保障”之間的失衡已露端倪。
小米YU7的“車規級紙巾盒”熱梗,撕開了其安全邏輯的裂痕:在無關緊要處堆砌“安全”標簽,卻在核心安全領域為性能和成本妥協。消費級芯片未經充分車規驗證即上車,是一場巨大的技術冒險。
汽車不同于手機,它承載著生命。當“發燒性能”和“極致性價比”成為造車的首要邏輯,當“車規級”淪為營銷話題而非安全底線,小米汽車能否承載用戶的生命托付?市場和時間會給出答案,但代價,不應由消費者埋單。在汽車領域,“安全第一”從來不該只是口號,而是不容談判的生存法則。小米,是時候重新審視其造車的“第一性原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