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親友書房目睹一幅震撼的毛體書法作品。以紅色為基調,共 16 字,氣韻生動、氣勢恢宏。親友稱,這不僅是書法,更是對人民火箭軍的頌歌,透著對國家安全的守護和國家強大的自豪。前 8 字如東風浩蕩,展現宏大強勁氣勢,寓意國家前進的堅定無畏,見證國家從苦難走向輝煌 。
而后 8 字形象比喻國家戰略武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盾牌、震懾來敵的長劍,彰顯國家實力決心,寄托人民對和平的向往。
作品中 “東” 字雄渾有力。作者中鋒行筆,筆畫厚重穩健,輔以側鋒增靈動。起筆或藏鋒后轉中鋒。毛澤東寫 “東” 注重整體平衡和諧,橫畫平直有力穩重心,豎畫略帶彎曲增動態,巧妙布局空間,字既緊湊又開闊。作為領袖和書法家,其書作蘊含深情,寫 “東” 或表向東而望、志在四方的豪情,或寓中國革命如旭日升起,充滿希望活力 。
“劍” 字有銳利剛勁氣質。毛澤東或用快速有力筆觸寫劍身線條,如鋒利劍刃,充滿力量與穿透力,轉折處用提按、頓挫技法增強節奏感與韻律美。結構上,“劍” 字既穩定又富動感,劍身線條修長挺拔,劍柄短促有力,還通過調整傾斜角度和筆畫穿插避讓體現特點。
“穹” 字在毛澤東書法中有開闊深邃視覺效果。他用長而流暢線條寫上部 “穴” 字頭,表現天空遼闊,寫下部 “弓” 字注重穩定性與支撐力,使字高遠且有力。“穹” 字嚴謹又富變化,“穴” 字頭寬大舒展,“弓” 字緊湊有力,還通過調整筆畫粗細、長短增強立體感與層次感 。
看到這幅書法,想起了朋友的問題,
為什么有些沒練過書法的人比練過的人寫字要好看?
我不認同這個觀點,不從基本功做起哪能寫出漂亮的字。書圣王羲之從小刻苦習練,傳說門前有個池塘,由于每天浣筆,池塘的水都染黑了。終于成了書法家,一卷《蘭亭序》流芳百世。
寫字要持認真的態度,練好扎實的基本功,學習先人成熟的經驗。如歐柳顏趙各種書體選其一種認真研讀臨摹。在此基礎悟出書法真諦。結合自己的特長,融入自己的風格發展提高,長期習練就能寫出一手好字。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即使有天分也要從基本功做起,不然成不了大器。
上下五千年,誰的字寫得做好?如果我說是書圣王羲之,估計誰也無法反駁。那么我們先來看看王羲之的字是怎么練成的。
王羲之自小就很喜歡書法,他的啟蒙老師是他爹王曠和叔父王廙。到了七歲的時候,他已經寫得有模有樣了,十二歲就有了自學意識,還從父親的枕頭底下偷來了書法著作《筆論》。
后來跟隨衛夫人學習書法。另外,衛爍、鐘繇、李斯、曹喜、鐘爵、梁鵠、蔡邕、張芝,都算得上是他的老師。王羲之家的院子里有一個池塘,又稱“墨池”,因為他總之在這個池子里洗筆,久而久之,池水就被染成黑色的了。
王羲之跟隨每個老師學習都很認真,逮到誰的帖子,都會虛心學習他的長處,終成一代書圣。從書圣的成長經歷里,我們能看到什么?
第一,王羲之從小就對書法感興趣,而且在父親和叔父的啟蒙下,有一定的書法基礎。第二,王羲之學習書法兼容并包,善于吸取各家之長。第三,王羲之很勤奮,他不但在朝廷任職,擔任右將軍,工作之余還苦練書法,很刻苦。所以,為什么很多人也練字,但是總練不好,什么原因呢?
分析起來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雖然也是在練字,但是可能是出于家長或者學校的強制,或者是為了工作需要等,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自己并不是打心底喜歡書法。第二,也很喜歡書法,很享受練字,但是往往不得法,可能并沒有認真臨寫名家的帖子,而是就是憑感覺自己瞎練,這樣當然事倍功半。第四,喜歡也有臨帖,也就是說,像王羲之一樣學的都是名家,但是不夠刻苦,功夫不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你說有些人不練字字都寫得很好看,那是不可能的。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像我,我也沒有非常刻意地練過字,但是在同齡人中是數一數二的。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上學總得寫字吧?寫作業的時候,記筆記時候,我都在琢磨字怎么寫寫得更好。另外,我最早的時候會對著課本上的印刷體練字,后來看到哪個老師的字寫得好,就會主動去模仿,博采眾家之長。
所以,到了初中三年級,我就在本校的書法比賽中拿到過二等獎。我們語文老師的字寫得挺好,在全校都不錯的,他那時候就說,我長大了,字肯定會寫得比他好。
所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心,練字的時候多花些心思,不可能沒有效果的。怕就怕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練字的時候就像完成任務一樣,走筆不走心,這樣當然是沒有結果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