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強烈建議家長在暑假里騰出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度過珍貴的幾天,價值遠超一切補習班。
暑假馬上就要開始了,家長啥心情,孩子啥心情?
煩。
都煩。
家長要考慮,把孩子送到哪兒去,花多少錢,自己要不要陪;孩子呢,剛想放松幾天,就被家長開始各種安排,培訓班補習班,夏校夏令營,博物館美術館……
暑假怎樣度過,核心,其實就兩個:花多少錢?干什么?
我看到,很多家長在朋友圈里說,本來,還想跟孩子一起規劃下暑假怎么過,結果,收到學校的“地下通知”,說暑假孩子別出去了,要搞“假期學習班”。
這個現象,高中就不用說了,初三的也不用說了;好像,已經蔓延到初二初一了。
一位剛上初一的孩子,暑假前跟父母說,趕緊趁著這個機會,帶我出去玩玩兒吧,我看我們學校,一到初二,以后就沒有什么暑假了!
那么,我們為啥要有暑假,暑假該怎樣度過,暑假是用來彎道超車的嗎,是給孩子“吃夜草”來“催肥”,是用來差生趕優等生,優等生拉開和對手的距離的最佳時機嗎?
圖源pexels
暑假,
是給生命放的,是給身心放的,
不是給補習放的
對平時學業繁忙的中小學生來說,放暑假可是他們最開心的事了。辛苦學習了一整個學期,終于有機會徹底放松一下。對孩子爸媽來說,如何幫助孩子度過一個有收獲的暑假,幾乎是每年夏天最糾結、最為難的事之一。
說到暑假怎么過才有意義,讓我們先回到原問題:為什么要放暑假?暑假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要知道,學齡期的孩子有大量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一方面孩子的身體在發育成長,另一方面孩子的頭腦也在不斷吸取知識,身體的成長和頭腦的發展是并行的,這就是生命成長的過程。
那為什么在學年之間要設暑假呢?我想起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即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不難發現,禮節、騎射、駕馭馬車等和書本知識不沾邊的技能占了六藝中的一半。這說明儒家其實非常注重身體和心靈的協調發展。
縱觀全球,這與現代教育發展的主流思想相一致,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中小學都是半天制,只有上午學習課本知識,下午很早就放學,孩子們利用大量的時間開展體育運動、戶外活動,和大自然在一起。
我們現在的學校,跟大自然不沾邊,運動呢,連課間十分鐘,都不允許出教室——所以,暑假是讓孩子來到大自然,來到真實世界,曬曬太陽,呼吸下自由的空氣,跑一跑跳一跳的最好調節了。
從另一方面說,暑假正值每年天氣最炎熱的時節,就連成年人也往往需要在暑假調養身心,到涼爽的地方去避暑。古代皇帝修建避暑山莊,農人們在盛夏很早就下地干活,太陽升起時已經回去歇息,都是生活中很好的證明。
而到了最嚴寒的冬季,一年四季在田間勞作的農家也會“歇冬”。這些都說明,人會根據一年四季不同氣候調整工作和生活節奏,也就是調養生息。
圖源pexels
暑假是孩子生命里的調整時間,長時間背負著繁重學習任務的孩子們可以通過暑假得到生命的休養生息。孩子在學校生活里不能得到的釋放、成長、與自然的接觸,在暑假有機會得到修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古人對每個季節,都有美好的生活方式去度過——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可是,我們今天的孩子,卻是:春有作業,秋有作業,夏有作業,冬有作業——一年四季永不得閑,精神隨時緊繃。
一想到,暑假里,老師都放假了,孩子還得寫作業,我的氣都不打一處來——那么多孩子,精神抑郁,可是,還有很多學校,生怕孩子一放松就“成績跟不上”,不顧孩子身心的健康,布置大量重復性記憶性的作業。
還有很多家長,被迫或主動地,把暑假當做另一個“集訓營”,更高強度地補課,學習。
這不是把孩子往死里逼嗎?
一輛汽車,每跑一段時間,都要送去“保養”;一臺機器,每連續運轉一段時間,都需要檢修;甚至,失去人身自由的犯人,也都會有“放風”的時間……
偏偏我們的孩子,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沒有時間去“休息”——就像一根皮筋,一直緊繃,最后,連彈性都沒有了。
而且,無論有沒有從事過教育工作,一個基本的常識擺在那里,就是長時間保持緊張狀態,學習的效率,一定降低,甚至,產生很多的副作用。
圖源pexels
我們,真的不需要在暑假里,再來壓迫孩子、摧殘孩子了。
所以,在制定暑假計劃之前,我強烈建議,學校地下辦的補習班,能不去的就別去,為學科補習的培訓班,除非孩子主動要求,也不要報;這,反而是為孩子真正的學習,是有益的。
我知道,很多家長會說“大家都這樣”“我們不得不”……
可是,當學生抑郁的數字,在這個“不得不”中逐漸上升,蔓延到“大家都這樣”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還是應該為自己孩子負責的。
誰來制定暑假計劃?
反正不是家長!
之前我們在后臺接到一個讀者的提問,說孩子14歲了,各方面情況都不錯,情緒也挺穩定的,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定下來的計劃總是堅持不了,執行了沒幾天就放棄了,家長不知道這個問題怎么“破”。
制定暑假計劃無疑是規劃暑假生活的好方式,但我仍想問一句:這個計劃應該由誰來制定?是孩子,還是家長?
從我的觀察來看,大多數的暑假計劃,即使是孩子自己制定的,也多半是在家長的“授意”或者“鼓勵”下制定的。“別人”制定的計劃卻要求你來執行,這恐怕就是計劃總是執行不下去的背后原因。
因此,制定暑假計劃的第一步,是家長先把自己的“意圖”藏在心里,先別著急說出來,而是鼓勵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來自由地做計劃。這時你往往會發現,孩子的計劃很可能和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小丸子有一年放暑假的時候。我問她:“你暑假打算怎么過啊?你看,我們的計劃是這樣的:因為我們覺得實習對你來說很重要,我們就想給你找個實習單位……”
結果小丸子直接就回復了我一個大大的、表示拒絕的表情包。我說那你這幾天打算做什么?她告訴我,她打算睡覺、和同學出去玩、畫畫。
圖源pexels
所以你知道嗎?暑假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的神經放松下來,給予他自己制定計劃的自由空間。我猜大多數孩子假期前幾天的計劃都是休息,這和我們大人是一樣的——假期好不容易來了,先好好躺兩天再說。先別和我說爬山很好很健康,一些好書很值得讀……我知道這些事情都可以去做,但剛剛放暑假就來了一個比平時上課還嚴苛的日程表,可能孩子就很難接受。
不妨先空出幾天,讓孩子完全自由地度過這幾天放松的時光,讓他從日常辛苦和緊繃的學習節奏中解脫出來。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這是做暑假計劃的第一步。
這么做的好處,就是讓孩子從上學期間的“規律”生活還原到他自己,有一個“修復期”,就像一條拉得很緊的橡皮筋,在暑假里可以有機會恢復正常的彈性。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難道真的就對孩子放縱不管,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哪怕熬夜打游戲也聽之任之嗎?
其實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家庭氣氛緊張壓抑,才會出現孩子非要和家長對著干的情況。如果家庭氣氛是和諧、放松和寬容的,如果父母對孩子足夠信任,孩子能做的讓自己開心的事遠比打游戲多得多。我們不要認為孩子只會選一個父母討厭的事一直干下去,當一個孩子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他在允許的范圍內會有很多嘗試。
利用暑假
找到孩子的其他“藝”
一個關于暑假計劃的問題也是繞不過去的:暑假要補課嗎?
暑假補課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父母覺得孩子成績不夠好,必須趁暑假趕緊補課,所謂“彎道超車”;另一類是孩子成績很好,但家長時刻擔心“千萬別掉下去”。基于這兩類想法,暑假就成了上課的延續。
圖源pixabay
就像世界上最好的球員也不能連續打比賽一樣,就算梅西,哪怕在沒有傷病的情況下,也得“輪休”。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梅西長期的競技狀態。否則,極容易把運動員給“用廢了”。
所以,暑假是休養生息的時間,讓疲勞的狀態持續得不償失。
那么暑假就放任孩子睡懶覺、不學習?當然不是。
多元智能理論學說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項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智能的分類也不僅僅局限于這七項。
在這些智能中,學校課堂上教授的非常有限,大多數智能的發展是通過校外學習的實現的,而暑假恰好是發現孩子的長處并予以培養的最好時機。
當我們用多元智能理論去看待孩子時就會發現,學校系統只能培養和衡量某一部分智能發展的情況,而其他在學校系統里沒有辦法體現的智能,很可能正是你孩子所擅長的。
一個班考試成績最好的學生可只能是少數幾個,剩下的孩子都不行嗎?顯然不是。當你知道你的孩子在其他哪些智能上有才華,你就更清楚如何支持他發展這些智能,看到他獨特的長處和價值。
計劃完成不了?
很正常!
說回到制定假期計劃,我們不能不讓孩子放松,也不能在放松后再度拉緊,所以需要制定的是正常有彈性的計劃。
如何制定正常有彈性的計劃?首先,不要把時間表填滿。
很多在網絡上傳得很火的假期計劃,其特點都是從早排到晚,時間表具體到幾點幾分,排得滿滿當當,看起來沒有任何可喘息的空隙。這樣的計劃顯然缺乏靈活變化的空間,沒有彈性。
第二,計劃里讓孩子能主動控制的部分占大頭。
孩子自己能控制,就是有彈性。舉個例子,計劃里每天都有孩子自主閱讀的時間。那么,讀什么內容、讀多少時間,這些都可以由孩子自主決定。再比如,如果計劃里寫的是,每天閱讀1個小時,但有一本書孩子特別喜歡,有一天他捧著書一口氣讀了3個小時,或者讀了一整天,行不行呢?完全可以。這就是有彈性。要知道,和嚴格執行計劃相比,孩子在讀書的過程里,從這本書里吸取的東西,是更重要的。
有彈性的計劃還有個特點,就是允許計劃被改變,或者孩子在過程里給出不同的反饋。
我還記得有一年我們全家去澳大利亞旅行,我們的酒店就在海灘邊上,是名副其實的“海景房”。有一天,按照“計劃”,我們有一整天外出游覽的安排。可是早上出發前,三川小丸子突然說她們今天哪里也不想去,就想躺在酒店房間里看《大偵探波洛》。
我的天啊!我們千里迢迢來到澳大利亞,酒店外就是海灘,而你們竟然要在房間里看電影!
但我轉念一想,為什么不行呢?既然她們今天不想出去玩,那我就自己一個人去外面散散步唄!
如果覺得嚴格執行計劃比較重要,那么對她們的行為肯定不能理解,會想方設法拖著她們出去玩。
但計劃不是為了強制執行,而是為了家人更開心、和睦。不是嗎?
和孩子一起
度過珍貴的幾天
如果父母有條件,我真的強烈建議家長可以在暑假里騰出一段時間,陪著孩子一起去旅行,或者,回老家,去近郊,體會大自然。
圖源pixabay
要知道,平時孩子要上學,父母要工作,父母和孩子很難有完整的時間,和諧、和睦地一起度過。為了這幾天珍貴的共處時光,建議孩子和家長都做好準備。
全家人聚在一起最大的價值不是去旅游熱門地打卡,而是父母能有一段時間,和孩子24小時共處。
如果你能找到和孩子交流的好方式,這幾天的共處可能會讓你們的親子關系得到極大提升。這種共處的最大價值是父母與孩子在放松下的交流,你就會發現孩子每年都在成長。
為了這珍貴的幾天,建議全家人一起制定旅行計劃,而不是由爸爸或者媽媽單方面制定,因為定計劃的過程就是家人互相了解的過程。去哪里、為什么去、去了怎么玩,爸爸、媽媽和孩子可以各自表述,再一起討論,最后達成一致。不論去哪里,這個制定計劃的過程已經非常豐富,全家人通過充分參與和討論,達成一致,對孩子來說是一次自我成長的很好歷練。
從小丸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家就有每年出去旅行的慣例,這已經成了我家固定的生活方式。
在旅行中,我們三個人24小時在一起,訂酒店、開車、聊天,慢慢地話就越說越多,彼此之間也越來越了解。我們甚至有了一個約定,以后即使小丸子成年了,有自己的家庭了,三人旅行還是會作為保留曲目每年都進行一次。
好了,說了這么多,其實,無非是強調“放松、放松再放松”。
一旦我們真正地把身心放松了,把很多東西給清空了,那么,就會有很多的想法、情緒、創造,在這個“空間”里誕生了。
如果,我們還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給填滿,這些美好的東西,怎么可能來臨呢?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