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年春,54歲的蘇軾知杭州時,遇到一個老朋友。
老朋友就是錢穆父,他那年走運背,被貶官了,途徑杭州,蘇東坡作為杭州的地方長官兼多年好友,自然要盡地主之誼。
喝酒聊天,臨別的時候,東坡就填了這首詞。
臨江仙
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咱們三年都沒見面了,都是到處奔走,這次相見,咱倆的情感還是像春天般溫暖。你還是淡泊心志堅守內心。
一會兒你就要出發了,但是我們不要哀愁,人生如寄,大家都是這路上的行人罷了。
這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是千古名言。
李太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生是起點,死是終點,從出生到死亡是逆向而行,人生便是向死而生,向死而行的過程,是謂“逆旅”。
這種理解當然也是一種說法,但是“逆旅”本意是“旅館”,就是迎接旅客的地方。
又有人問,那為啥不叫客棧、旅館,非要叫逆旅?
那是因為,逆旅是最早的叫法,客棧、旅館是后來的叫法,就像我們現在都叫旅館,而很少叫客棧了。
出門在外,總有飄泊之感,古人喜歡用“逆旅”來形容人生的境況。陶淵明《自祭文》中有云:“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
死亡就是離開旅館,回歸本家。
李白說:“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整個天地都不過是個座旅館,我們都不過是寄居在這個旅館中的客人,總有一天會離開的。
我們都只是人生的過客,在這條路上,來了來了來了,走了走了走了
所以,老錢呀,離別就離別了吧。
兩耕齋閑話:閑來喝茶,夢里拈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