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7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宏宇 劉大偉
在“七七事變”88周年之際,廣東省檔案館,一份來自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的“波第8604部隊”名冊經由日本學者松野誠也捐贈,首次完整出現在國內。
侵華日軍731部隊臭名昭著,然而,日軍另一支細菌部隊廣州“波第8604部隊”鮮為人知。追蹤此事30年之久的沙東迅大聲疾呼:除了“731”,還有一個惡魔“8604”不容忘卻!
這份首次出現的名冊記錄信息詳盡,包括記載了“波第8604部隊”成員姓名、出生時間、原籍、編入部隊時間、此前所屬部隊及編入該部隊的時間、兵役種類、兵種、軍銜、月工資、入伍時間、現任官階授予時間及居住地等內容。
86歲的廣東省社科院歷史所退休研究員沙東迅,30年來持續尋找人證、物證,掌握了大量證據資料,助力揭開這支“隱匿惡魔部隊”的真實面目。
7月7日,廣東省檔案館“抗戰檔案史料捐贈儀式”現場展出的“波第 8604 部隊”名冊(復制件)。 新華社發(許建梅攝)
日本老兵揭開塵封50年的“魔盒”
1995年11月5日,一位名叫丸山茂的日本人來到廣州市粵港難民之墓前,認罪、拜祭。
那天,丸山茂剃著光頭,穿著黑色西裝,打著黑領帶,把佛珠戴在手腕上,把佛經文放在墓前,點燃香燭,一邊敲擊木魚,一邊大聲誦讀經文。丸山茂邊念邊敲木魚和銅缽,然后在雨中拜跪在墓前的泥地上,流著悔罪的眼淚大聲地用日語說:“我有罪!我認罪、道歉!在有生之年,祈禱日中友好,永不再戰。”
日軍在東北、華北、華中進行細菌戰早已被揭露出來,可是由于日軍有意嚴加掩飾,在華南地區秘密進行細菌戰的情況一直被掩蓋了50余年。直到1993年,原波第8604部隊班長丸山茂在東京參觀731部隊的罪行展覽后,良心受到很大震動,才首次于東京揭露此事。
在證詞里,丸山茂說:“1942年,……那些人從珠江溯流而上,擁向廣州市。日軍不讓他們進入廣州市,而關在南石頭難民收容所里,施以慘無人道的細菌戰實驗。”
1953年,廣州造紙廠在南石頭鄧崗(即現南箕路北段)進行職工住宅工程建設時,發現南箕路兩側地方,地下不超0.5米便有無棺木白骨,零亂且殘缺不全,層層重疊,每層有黃土30厘米隔開,混有人骨的厚度有20-40厘米。由地表面深至2米內,均見及,分布不均勻。其數量之多,無法估計。
沙東迅在南箕村找到當年的一位目擊者黃有,他說:“1942年初,天氣很冷,許多香港難民坐船返廣州,結果大部分難民被收入難民收容所,不久許多難民病死,有6個抬尸人,用帆布床抬尸出來,每次1-3具尸體,男女老幼都有,有的嘴巴還會動,沒斷氣也都一起埋了。每次挖一個坑,疊起來埋六七具尸體,之后又在旁邊再挖坑,周圍都挖滿了,沿路長有100多米,寬有20米左右,難民所的難民基本死光了。”
“人們本該拿石頭打我,可他們卻用寬廣的胸懷來歡迎,這使我感動流淚。”丸山茂說,“8604細菌部隊曾在廣東進行過慘無人道、違反國際公約的細菌試驗和細菌戰,我作為這支部隊的軍人,心里一直有一種沉重的罪孽感。”
8604部隊創建于1938年9月,組建于日本大阪市,當時稱“第21野戰防疫部”。1938年10月12日,該部隊隨侵華日軍在廣東大亞灣登陸,于31日抵達廣州,在原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設置大本營,直屬華南派遣軍司令部,兵力逐步增加,部隊更名為“波第8604部隊”,對外稱“華南防疫給水部”,實質是進行細菌研究和細菌戰的部隊。
據丸山茂的證詞,當時日軍采取“餓飯”的方法,先用幾兩飯吊住難民的生命,當他們餓到骨瘦如柴的時候,一生病就會死亡。日軍早晨將熱粥煮好,粥下降到一定的溫度時,就把細菌投進去,再送去難民所。這混在粥里的就是奪命的沙門氏菌。它會造成急性食物中毒,發病快且難以醫治。
沙東迅說,8604部隊的大本營之所以選址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是因為這里是最合適的地方,有現成的實驗室、化驗室、解剖室、課室、宿舍等基本設施,且該校當時已遷往后方,校內基本沒人;同時,該校離市中心不遠,交通方便。
根據丸山茂兩次提供的簡圖核實,其本部、部隊長室、總務課、第一課、瘧疾研究室、動物室均在現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圖書館舊樓(兩層及地下室的地方),部隊長宿舍、軍官宿舍,第二、三、四、五課,官兵宿舍、馬房、細菌培養室、檢索班等均在舊圖書館附近。這些建筑物除少數拆建外,大部分遺跡還在。
丸山茂說:“為了不再出現侵略他國的情況,我再三考慮,決定把不為人知的‘大量屠殺香港難民的細菌戰’披露出來。”
“當時我是廣州波第8604部隊第一課細菌檢索(即化驗)班兵長(即班長),部隊對外稱是華南防疫給水部,部隊長是佐藤俊二大佐。該機構較為龐大,是配備1200多名專業人員的師團級單位。本部下設六個課。第一課,是細菌研究課;第二課,從事防疫給水研究;第三課,從事各種傳染病治療的研究;第四課,從事鼠疫培養和病體解剖。”
“第四課是用鐵絲網圍起來的,從事鼠疫培養和病體解剖,禁止與外部人員的一切交往。食住等一切生活都在里面進行,很可怕。只有晚上,點燈時才能看到里面的一些情況,里面的棚子里擠滿了石油罐。有時從外面運來很大的行李,連哨兵也不能看到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第四課地下有很多用福爾馬林浸的尸體,石油罐里面盛著收集到的做鼠疫實驗用的老鼠。”
沙東迅根據丸山茂提供的地圖與知情人員提供的線索,在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發現有原日軍8604部隊曾用過的、寫有日文“係長室用”的舊木椅和從東京運來的醫用鐵柜兩個(均有日本東京出產的金屬商標)。
同時,沙東迅在廣州市檔案館發現了幾份日文統計圖表,包括《敵地區急性傳染病統計表》(1939—1941)、《兩廣地區(及港澳)鼠疫疫情一覽表》(1867—1929)、《華南傳染病發生概見圖》等,均由“波第8604集團防疫給水部隊”1944年編印。這些圖表證明,8604部隊曾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對華南地區的傳染病史進行詳細的調查。
侵華日軍華南細菌戰“波第8604部隊”名冊第151頁。廣東省檔案館供圖
又一日本老兵揭露新罪證
1995年7月,日本民間調查團團長糟川良谷第二次來廣州調查時,親手把又一名8604部隊老兵井上睦雄揭發證言的日文記錄稿交給沙東迅,同意翻譯成中文公開發表。
沙東迅說,井上睦雄主要揭露了該部隊將被擊傷的中國游擊隊戰士進行活體解剖的過程,并奉命飼養50萬只老鼠,大量繁殖鼠疫菌進行鼠疫戰的罪行。這樣,丸山茂的證言就不是孤證了,而且井上睦雄的證言是親歷者的第一手證明,十分珍貴。
井上睦雄,原波第8604部隊成員,1922年生。井上睦雄陳述稱:
1944年,我調到鼠疫跳蚤生產部門,負責恒溫工作,也干其他雜活。第四課的昆蟲班大約有10名衛生兵。昆蟲班就在中山大學醫學院北門與東門之間飼養老鼠,都是碩大的白野鼠,飼養了50萬只。那里有幾棟像是校舍的建筑物,均是簡易建筑,就在那飼養白野鼠。飼養過程中老鼠的健康狀況也隨時向衛生大尉報告。打開石油罐(18升)的蓋子,在罐底鋪上鋸末,再撒上干血,鋸末之上是一個剛夠放進一只老鼠的鐵籠子,老鼠在鐵籠子中不能轉動,鐵籠有一小豁口,以便給老鼠投喂番薯。石油罐里吊根柱狀液量計,測量鼠疫跳蚤的數量。接著再往鼠身上撒干血。房間里全是混凝土結構,地板上放置一塊水泥板,水泥板上有一只大爐子,松木在里面熊熊燃燒。地面上注滿了水。于是冒起了很多蒸汽,鼠疫跳蚤就可大量繁殖。
圓柱形液量計直徑二到三厘米,放入二至三厘米刻度的鼠疫跳蚤,不知道共有多少只跳蚤。白野鼠被吸干血后只剩下皮包骨,成了木乃伊的樣子,于是被扔掉,又補充新的白野鼠,源源不斷。我也不清楚生產了多少鼠疫跳蚤。我們輪換工作,每日五人當班,這是奉了提高生產量的作戰命令。我記得房間里有100個左右的石油罐(每只老鼠養5到7天就被淘汰補充)。
我記得1944年空襲變得激烈前發出了增產的命令。當時的部隊長是龜澤鹿郎軍醫大佐。譬如,鼠疫跳蚤需要10公斤,就得生產15公斤。
記得幾乎每天晚上美機都來轟炸,B-29戰機來時遮天蔽日。1945年6月24日,波第8604部隊(駐中山大學醫學院)的5棟老鼠飼養舍和鼠疫培養設施(混凝土建筑物),被B-29戰機編隊炸毀,我們的工作才不得不停止。這時,部隊也開始準備撤退。
8604部隊曾在廣東各地進行細菌戰
沙東迅是研究廣東近現代歷史的知名學者,被譽為“中國研究侵華日軍在粵細菌戰第一人”。
早在1994年,沙東迅就開始對日軍8604部隊侵華的歷史展開調查。當時沙東迅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的研究員,他接到上級轉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專家郭成周、廖應昌的來信,告知正在編寫《侵華日軍的細菌戰》一書,但其中廣州部分尚為歷史空白,僅有一絲線索,為維護國家尊嚴,揭露日軍罪行,希望能協助調查。
“我決心學捉鬼的鐘馗,把日軍細菌部隊這一惡魔揪出,把它的滔天罪行公之于世。”沙東迅說,自己以義不容辭的心情接受了這一任務。但調查一開始,就像跳下茫茫的大海,去設法找尋那根失落了50年的針。
經過20多年的持續調查研究,沙東迅先后發表和出版了《揭開“8604”之謎——侵華日軍在粵秘密進行細菌戰大曝光》(廣東花城出版社,1995年10月)、《侵華日軍波8604部隊在粵實施細菌戰的罪行》(廣東史志1996年第1期)、《侵華日軍在粵細菌戰和毒氣戰揭秘》(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等一系列論文和專著,完整剝開了侵華日軍的丑惡面目。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1996年曾在發給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的函中表示:“沙教授在廣東的調研做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獲得了日本友人和國內同行的好評。我們已將其發表的論文主要內容摘入了檔案性的《侵華日軍的細菌戰紀實》一書中,為國家、民族和人民做出貢獻……”
“上世紀90年代,他騎一輛很舊的自行車到處跑,到處找人。當時我們的經費很少,所以他能做到這樣一個情況很難能可貴。”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張磊說,“廣東這部分歷史研究過去相對說來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的,現在根據沙東迅的長期調查,日軍罪行可以說是鐵證如山。”
1941年五六月間,日軍派漢奸到粵北,冒充逃難的難民,偷偷將細菌藥物放進水缸、食物、水井等處,使很多群眾中毒死亡。投放的細菌有霍亂、肺病、瘧疾、痢疾等,傳染性很強,流行快、死亡率高,當時設在粵北樂昌縣的醫院幾百人都是受害者。每晚在不停的炮竹聲中埋葬受害者,野外四五公里遠的地方都是新墳墓地,這是日軍在樂昌進行細菌戰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2年,中國軍政部軍醫署第八防疫大隊發現日機撒放麥粒到粵北翁源一帶,麥粒中有跳蚤,但因沒有培養基,查不出是什么細菌。在廉江、湛江一帶有鼠疫菌,經常有鼠疫流行。
1938—1939年間,陽江人陳順旃親眼所見,日機常轟炸陽江縣,有幾次并未丟炸彈,扔下來的是含粘膠的棉花,這些棉花都是帶有霍亂菌的。到1943年夏天,霍亂流行,陽江這一年因霍亂而死的不下千人,這也為陽江老人張重華、沙業統所證實。
廣東省檔案館的材料顯示,1939年的廣東省政府訓令說:“日軍為防止我游擊隊蔓延,早有廣散傳染病細菌于戰區之計劃。1939年由東京運滬大批菌苗……共分鼠疫、霍亂、傷寒、白喉、赤痢之5種,制成雪茄煙式之藍、黃兩色玻璃管,已分送華中、華南各前方。令放棄陣地時,投置于河井及民房中……派遣漢奸散布各游擊區內。”這也證明當時的廣東省政府洞悉日軍在廣東進行細菌戰的陰謀。
廣州市文物部門對侵華日軍8604部隊部分遺址采取了多項保護措施,如中山大學醫學院舊圖書館,1996年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侵華日軍細菌戰廣州大本營舊址”,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至2021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已陸續對南石路28號所在地塊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2022年,南石頭監獄遺址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我今年已經86歲了,希望有更多研究者能繼續開展后續研究。”沙東迅說,“日軍波第8604部隊組織龐大、嚴密,其保密性特強,史書上均沒記載,中國人不知道,日軍也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對日軍犯下的罪行必須繼續深挖,徹底揭露。”
原標題:《惡魔除了“731”,還有一個“8604”!——侵華日軍在粵進行細菌戰情況的調查報告》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傅璐
來源:作者: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