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早稻收割的高峰期,面對豐收后產生的巨量秸稈,資陽區并非“一燒了之”,而是探索出一條“疏堵結合、以用促禁”的多路徑利用之道,讓昔日的“生態包袱”加速轉化為“綠色財富”。
在資陽區茈湖口鎮秸稈綜合利用觀摩會現場,打包機轟鳴作業,只見一大堆秸稈被圓盤摟草機摟翻、粉碎,再由秸稈撿拾打捆機壓縮、打捆,每個草垛300公斤以上。這些打包好的秸稈將運往當地企業,經過加工,變身為環保裝配式建筑的填充材料和環保水泥磚的原料。這一模式不僅解決了秸稈去處,更延伸了產業鏈條,提升了資源價值,成為“離田利用”的成功典范。
資陽區茈湖口鎮黨委書記 胡志強:這次現場會的目的,主要是對這個秸稈如何實現有效的回收,再產生變廢為寶的這種模式(進行推廣),讓它既能夠離田,還能讓秸稈產生效益。
在資陽區沙頭鎮的稻田里,帶秸稈粉碎功能的收割機正高效作業。稻谷歸倉的同時,秸稈被就地粉碎,化作細密的有機質均勻拋撒田間。這種“粉碎還田”技術,將秸稈直接轉化為滋養土地的肥料,既避免了焚燒污染,又提升了土壤肥力,實現了農田內部的綠色循環。作為湘中重要產糧區,資陽區2025年水稻種植面積達60.9萬畝。面對秸稈禁燒與利用的雙重挑戰,區農業農村部門,通過“一方案一措施”精準施策,“四包一”專班深入一線,全力保障“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0%、離田率達38%以上”。
資陽區農業農村局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股股長 曹谷良:我們將認真貫徹省市關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相關部署要求,全力推動秸稈‘變廢為寶’,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為守護碧水藍天、促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 推薦閱讀
來 源 :益陽新聞聯播
編輯 :吳瀟妮
一審:吳瀟妮
二審:袁少波
三審:李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