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前童,時光便慢了下來。卵石鋪就的巷道被梅雨浸得烏亮,蜿蜒如一條條銀灰色的溪流,引著人往歲月深處去。踩過“八卦水系”的石橋,明清老宅的瓦爿墻斑駁聳立,那些嵌在墻里的碎瓷片——青花的碗底、醬釉的甕沿、甚至半枚康熙通寶——在斜陽下泛著幽微的光。鎮里老人說,這是祖先“碎碎平安”的祈愿:倭寇侵襲的年代,童氏族人將殘破的家當砌進墻垣,廢墟里長出了新的脊梁。手指撫過冰涼的瓷片,仿佛觸到六百年前戰火與重建的余溫。
轉角的八卦亭旁斜出一株古樟,虬結的根系暴突于地面,像蒼勁的龍爪扣進三合土夯成的墻基。樹冠亭亭如蓋,篩下碎金般的光斑,灑在青苔蔓生的《童氏祖訓》碑上。倚樹賣麥餅的阿婆用方言吟道:“樟樹蓋亭,童氏蓋縣?!痹瓉砻髡y年間,前童人童伯禮傾盡家資捐建學宮,童氏的文脈從此生根。而今樹影里嬉鬧的孩童書包上印著英文單詞,古樟的年輪與新生的枝葉在風里私語,吟唱著“耕讀傳家”的古今二重奏。
童氏宗祠的戲臺正演著平調《金蓮斬蛟》。旦角踩著“步步嬌”鼓點翩躚起舞時,梁枋上鎏金的“獅子捧繡球”木雕倏然活了般震顫。臺下梳羊角辮的女孩仰頭問:“娘娘斬的蛟龍去哪兒了?”母親笑著指向藻井:“瞧!它化作這‘九龍盤頂’守著祠堂呢?!蔽屹咳幌肫稹缎煜伎陀斡洝烽_篇那句“癸丑之三月晦”,四百年前那位行者是否也曾在此歇腳?當臺下鄉親為斬蛟英雄齊聲喝彩,威繼光的抗倭鎧甲、方孝孺的錚錚鐵骨、柔石的如椽巨筆,都融進鏗鏘的鑼鼓點里,燉成一鍋滾燙的鄉愁。
古鎮鹿山村的東側,山不高的鹿山,形似一頭臥著的鹿,千百年來神鹿擋著白溪泛濫的洪水護佑著前童;明清老宅的瓦爿墻縫里,都有它祥和的氣息。夕照散發的光輝,是古鎮流傳千年的風景。而鹿山村西側的塔山,據傳古時山上有塔,塔鎮妖孽。清晨第一絲的日光照在身上,然后折射彌散整個古鎮;塔山鹿山的東西呼應,鹿阜斜輝,塔峰曉日,就這樣照應著、看護著古鎮。此刻的一切安靜平和。
暮色浸染白溪水,黃洋市老街的木門吱呀作響。竹器店的老匠人坐在門墩上劈篾,蒼老的手指翻折如飛;篾條在掌心游走,漸漸編成蟶籃的筋骨。“后生仔,這手藝比不得你們敲鍵盤快嘍?!彼χ鴮⑿戮幍南X蟈籠遞給我,“可寧海的灘涂若只產青蟹,不產這蟶籃,味道就少了一半。”店門前的二維碼木牌與褪色的“前童三寶”招牌并肩而立,竹篾的清香混著網紅油燜雞的焦香,在晚風里釀出奇異的和諧。
歸途的車載廣播突然播報:“前童古鎮入選省非遺保護示范區?!碧а弁ィ冀B臺高鐵的銀龍正掠過金黃的稻田,遠處海岸線的風力發電機緩緩旋轉。暮色蒼茫中,我突然讀懂這片土地的大智慧:瓦爿墻的碎瓷守護著過往,蟶籃的經緯編織著當下,而高鐵的軌跡正劃向未來。真正的鄉土從非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門前奔流不息的白溪水——它裹挾著歷史的沉香,在古老的河床里,永遠向著明天奔涌。
(指導老師盧厚德)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文章:高一(7)王思媛
□ 圖片:網絡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