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8 日,由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主辦,中國航海博物館承辦,上海臨港新片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協辦的第二屆“藍色文化、智慧交通”青少年體驗探索活動暨“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紀念活動成功舉辦。來自上海各區的25組青少年家庭在臨港這座“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開啟了一場融合藍色文化與智慧交通的沉浸之旅。
智慧交通初體驗:觸摸未來出行脈搏
活動以環滴水湖“Hi Bus”雙層觀光巴士拉開序幕。粉紅色的巴士沿湖而行,青少年及家長們遠眺中銀金融中心、滴水云廳、滴水湖樞紐站等臨港新片區的多個地標性建筑和景點。
智慧交通再探險:感受自動駕駛科技
登上臨港定制班線,孩子們被雙手脫離方向盤,靠“意念”自動駕駛的駕駛員震住了。不要迷茫,不要慌張,原來這是智能網聯新技術,依靠公交上搭載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慣導系統,車輛起步、識別車道線、加減速、紅燈停、預測行人和車輛運動方向、靠站……全靠公交車自己搞定!此時的駕駛員更多的是擔任安全員,僅在必要時接管車輛。
藍色文化上碼頭:學習航行知識
來到滴水湖一號碼頭,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工業風半開放藝術建筑碼頭。在這里,孩子們學習了打繩結、拋纜繩、穿救生衣等船員必備技能,還在游船駕駛室中和船長進行了零距離交流,了解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以及用于船舶間互相溝通的甚高頻。通過船長對游船的介紹,孩子們還明白了零碳航行的重要性,更加震驚于腳下“新能源游船”的先進技術、強大功能。
當天下午孩子們走進了中國航海博物館,展開了藍色文化的探索之旅。
藍色文化進場館:重溫鄭和的海上傳奇
在《從崇明島到印度洋——鄭和航海與上海的關系》主題講座上,上海海事大學鄭和研究專家蘇月秋博士通過深度剖析鄭和其人、其船、其事,引出了620年前的那場下西洋壯舉,更通過點題上海這一鄭和船隊重要的經泊地,論證了鄭和航海與上海的重要關系,為今天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歷史經驗,助力航運文化軟實力建設。講座最后,孩子們還紛紛取出明信片,給鄭和寫起了信件,表達了對先輩的敬意。
瓷器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硬通貨”,接下來孩子們體驗了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筆走丹青,瓷上摹古”畫瓷活動,在釉彩流轉間對話傳統文化、傳承藍色基因。
雙展聯動:共話明朝航海文化
當現代少年遇見明朝的造船智慧,藍色文化的思維火花在《明朝造船記——青少年體驗展》中不斷閃現,通過對展覽的探索和體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船舶發展脈絡開始清晰。
《猶說寶船來: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紀念展》是國內首個從全球航運與貿易視角,聯動古今、集聚文博界與港航界資源的整合主題大展。孩子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欣賞了“嵌寶石金頭面”“愛達·魔都”號大型郵輪模型等150件精美展品,共同探索了鄭和航海的當代價值。
多元科普:激發青少年對航海的興趣和熱愛
活動的后半程,“滄海云帆元宇宙”通過AR眼鏡互動,營造了幫助鄭和修復時空寶船的任務主線,去觸碰、去抓取、去點擊,藍色航海文化的教育和傳播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鄭和航海圖”長卷則通過在明代福船甲板上集體參與海圖創作和彩繪點綴的樂趣,“潤物細無聲”地傳授鄭和的航線知識。講解員也通過對明代福船的細心解讀,為孩子們一一找出了古船上的十二生肖。
此次活動以明代福船半剖面船模手工制作收尾。孩子們通過拼裝水密隔艙結構,在榫卯咬合間領悟了古人“以木馭海”的卓越智慧。
從感受交通前沿的自動駕駛科技,到親眼目睹新能源船舶的神奇;從聆聽專家的主題講座,到戴上AR眼鏡與鄭和進行跨越時間的見面……孩子們全方位、多角度地觸摸了藍色文化的脈絡,領略了智慧交通的魅力。活動雖已落幕,但勇于探索、開放包容的鄭和精神,以及科技賦能交通發展的無限可能,都已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種子。
精彩看點
上海市交通委宣傳展示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