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實現人生價值、改善生活狀況、提高社會地位,是“平等、融合、共享”的一個重要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具體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要求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落實就業援助措施,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丁薛祥副總理在全國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強調“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關系千家萬戶”“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確保青年就業水平總體平穩”。
“十四五”期間,我國高校殘疾人畢業生數量有了較大增長。隨著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進大學校園接受高等教育,高校殘疾人畢業生數量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從2022年開始連續四年超過3萬人。在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組織與企業等各方協同發力下,2024年全國有就業意愿的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突破80%,四川等省份達到100%。
受社會認知、就業環境、自身條件等多重因素制約,部分企業對殘疾人的就業能力尚存在偏見,崗位開發較多局限于低技能領域;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因身體條件與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一定比例的畢業生選擇了靈活就業,崗位穩定性不足。高校殘疾人畢業生求職簡歷的投送數量與健全人畢業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平均每位殘疾人畢業生投遞簡歷數量不足健全人高校畢業生的一半,很多殘疾人畢業生在考研等繼續求學嘗試受阻后,因職業規劃迷茫等原因暫未就業。
高校殘疾人畢業生人數的增長,既是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成果豐碩的有力見證,也是嚴峻的考驗,對就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期間印發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十四五”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明確將落實就業創業支持政策、保障資金投入、提升職業技能作為核心任務,為殘疾人就業能力提升錨定方向。規劃實施期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數億元專項資金,帶動地方各級財政加大配套支持。特別是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殘聯等六部門于2019年聯合印發了《關于完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制度 更好促進殘疾人就業的總體方案》,圍繞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機制改革,提出一系列服務舉措,構建起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支持就業工作的制度框架,為就業支持政策落地注入強勁動能。全國依托殘疾人就業保障金開展的殘疾人職業培訓規模持續擴大,年均培訓超百萬人次,有效提升了殘疾人就業競爭力。2022年國務院印發了《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著眼于短期攻堅與長效發展結合,通過強化組織協調、搭建信息平臺、嚴格監督落實等系統性措施,推動殘疾人就業工作提質增效。行動周期內,全國新增164.8萬個就業崗位,殘疾人就業創業環境實現突破性改善,政策組合拳的疊加效應充分顯現。
中國殘聯還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系統性保障包括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在內的殘疾人就業權利。其中,人社部等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強就業服務促進殘疾人就業有關事項的通知》《按比例就業人力資源服務規范》等文件,從服務優化與權益保障雙維度發力,不僅加強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參與就業服務,還依法打擊就業權益侵害行為,同步規范社會機構參與機制。此外,《關于貫徹落實“高效辦成一件事”有關文件中殘疾人就業幫扶相關要求的指導意見》《殘疾人職業培訓管理服務辦法》等文件,則將“殘疾人就業幫扶”納入政府“高效辦成一件事”。殘聯系統配套實施的“殘疾人服務一件事” 工作,通過整合就業服務信息資源、規范服務與培訓流程,推動幫扶工作標準化、系統化推進。進入2025年,《關于做好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發布,為進一步推動殘疾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政策支撐。
中國殘聯在推動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發揮著統籌協調的作用。2025年5月,為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挖崗位、提能力、優服務、強保障,中國殘聯召開了2025年全國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推進會,將 2025年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幫扶列為殘疾人就業工作的重點之一。為確保就業幫扶工作取得實效,中國殘聯從責任落實層面入手,明確要求各級殘聯強化責任擔當。通過加強部門協作,整合多方資源。保障經費投入,為工作開展提供物質基礎。將就業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形成有力的監督機制,多措并舉確?!坝芯蜆I意愿的高校殘疾人畢業生當年就業率不低于80%”的目標得以實現。
在精準就業服務方面,各地各級殘聯依托全國殘疾人就業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摸排畢業生的高校專業、殘疾類別、城鄉分布、就業需求等關鍵信息?;谶@些翔實的數據,建立“一人一策”就業服務檔案,并實時動態更新就業狀態,為后續提供職業能力評估、指導培訓、崗位推介等精準服務筑牢根基。目前,各地已為絕大多數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建立了服務檔案,這一成果為精準幫扶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解決崗位供給難題是促進就業的關鍵環節,中國殘聯“雙線發力”,一方面,積極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專設崗位招錄殘疾人畢業生,優先安排其進入殘聯系統及基層協會崗位,拓寬就業渠道。另一方面,聯動多部門,將高校殘疾人畢業生納入職業技能培訓、就業見習等公共服務體系中,支持創業群體入駐眾創空間、享受創業扶持政策,東西部地區的支持協作,為異地求職畢業生提供便利,全方位增加了崗位供給。同時,中國殘聯一直強調落實“普惠+特惠”政策,聚焦就業困難的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實施 “一人一策”精準幫扶,確保政策紅利精準直達最需要的群體。
通過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就業服務工作,依托各類平臺開展線上招聘、技能培訓、政策宣傳等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殘疾人就業的良好氛圍。為保障工作有序推進,建立通報制度督導各地進展,要求各?。▍^、市)殘聯及時報送年度工作總結,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全方位推進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
▲“十四五”期間,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被作為中國殘聯重點工作予以推動,各地嚴格落實相關政策文件的同時,紛紛探索創新做法,成效明顯。
“十四五”期間,在中國殘聯的統籌指導下,“各地各級殘聯立足自身地域特色與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差異化的就業服務模式,為高校殘疾人畢業生打通了多元化的就業通道,激發了就業新動能。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創業環境不斷向好,特別是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安排殘疾人就業效果明顯,企事業單位社會責任意識顯著增強,社會對殘疾人畢業生的接納度逐漸提高,適合高校殘疾人畢業生的就業崗位類型更加多樣化。
經濟較為發達地區憑借產業優勢,在高端產業領域實現“精準適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殘聯聯合多部門推出“政策激勵+崗位開發”組合策略,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紅利,吸引國有企業、大型民企積極參與。這些企業定向開發信息技術、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高校殘疾人畢業較為適配的崗位,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北京市殘聯開展“走訪拓崗”行動,組織畢業生與企業面對面交流,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產業助力畢業生適應產業變革。上海市殘聯以黨建為引領,推動國企發揮帶頭作用。
廣東省殘聯聯動企業開發高科技崗位,依托“助殘云”平臺實現招聘等全流程數字化,并對平臺就業殘疾人實行優惠政策,幫助眾多殘疾人實現靈活就業。借助“粵群通”“粵政易”“粵省事”等平臺,實現就業需求動態跟蹤與服務流程可視化,建設數字技能培訓基地,應用智能輔助技術,拓展新業態就業渠道。山東省殘聯將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作為民生實事和主題教育成效指標。實行“一把手工程”,開發“畢業生就業”小程序精準摸底,落實“一對一”幫扶及“不就業不脫鉤”機制,將工作量化督導。
中西部地區則依托地域優勢,走出了差異化發展道路。湖南省殘聯打出“國企引領 + 政策托底”組合拳,聯合多部門出臺《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安排殘疾人就業實施意見》,明確公務員招錄中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崗位不得取消,2024年全省公務員考試定向招錄殘疾人101名。此外,圍繞個性化需求開展心理疏導,圍繞能力短板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圍繞崗位缺口舉辦專場招聘會。貼合用人單位實際的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了高校殘疾人畢業生的崗位匹配度,就業穩定性顯著增強。四川省殘聯作為連續三年實現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去向落實率100%的省份,其“全周期服務”模式成效顯著。
從“大一”入學起,省內各級殘聯聯合高校為每位殘疾學生建立“一人一策” 幫扶檔案,“大二”起開展 “校企共培”項目,畢業季進行就業崗位精準適配。同時,殘疾人就業納入黨政“一把手”工程,推動機關、國企帶頭招聘,發揮 “標桿效應”。省內機關、國企殘疾人招聘崗位數量逐年遞增,為殘疾人畢業生提供了大量優質崗位。遼寧省殘聯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探索“非遺傳承+鄉村就業”路徑,依托非遺項目建立助殘培訓基地,開發農村崗位,通過“就業援助月”等活動提供精準服務,實現“就業”與“文化”雙向賦能。
隨著就業相關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與社會認知的逐步轉變,在政策引領與地方創新的雙重驅動下,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工作不斷取得突破,就業質量提升顯著,薪資水平不斷提高,工作環境日益改善,職業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全國殘聯系統通過持續性、系統化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從“政策兜底”逐步邁向“價值賦能”,讓高校殘疾人畢業生從“被動幫扶”走向“主動成長”,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融入職場,在各自的崗位上綻放光彩。
來源丨中國殘疾人雜志社(ID:zgcjrzz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