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深交所發行上市審核信息公開網站顯示,東莞銀行已完成招股說明書等關鍵文件的更新工作,IPO審核狀態從“中止”變更為“已受理”,標志著這家歷經17年IPO長跑的城商行再次邁出關鍵一步。
然而,在看似積極的進展背后,東莞銀行正面臨多重挑戰。
盈利首現“雙降”:盈利能力持續弱化
東莞銀行2024年的財務表現可謂“急剎車”,多項核心指標呈現下滑態勢。財報顯示,2024年,營業收入101.97億元,同比下降3.69%;歸母凈利潤37.38億元,同比下降8.1%,交出了近五年來首份“雙降”成績單,打破了其自2020年以來的增長慣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一下滑趨勢在2025年一季度進一步加劇:東莞銀行營業收入20.34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4.91%;歸母凈利潤7.99億元,同比驟降43.52%。如此劇烈的業績波動,無疑為正處于IPO關鍵期的東莞銀行蒙上了一層陰影。
圖片來源:東莞銀行招股書
深入分析業績下滑的原因,凈息差持續收窄構成了核心因素。財報顯示,2024年,東莞銀行凈息差降至1.26%,較2023年的1.61%下滑35個基點,不僅低于2024年四季度城商行1.52%的平均凈息差,更延續了連續三年的下滑趨勢。凈利差也同步下降0.28個百分點至1.35%。
在資產端,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東莞銀行主動壓低貸款利率,2024年貸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降51個基點,僅為4.01%;在負債端,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占比超過6成,同業存單、金融債規模大幅增長,進一步推高了利息支出。例如,為響應政策扶持中小微企業,東莞銀行在2024年對部分制造業企業貸款利率下調幅度達10%-15%,直接導致利息收入減少。
東莞銀行試圖通過非利息收入彌補息差收窄的損失,財報顯示,2024年該項收入同比增長36.53%至30.7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增長主要依賴投資收益(20.86億元,同比增35.95%)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2.33億元,同比增522.51%),這兩項收入高度依賴債券市場行情,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不可持續性。
與此同時,反映銀行主業服務能力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卻同比下降11.91%至7.37億元,代理保險等核心中間業務持續萎縮。這種收入結構的失衡,暴露出東莞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困境——過度依賴市場波動較大的投資業務,而未能建立起穩定的服務型收入來源。
資產質量隱憂:不良雙升與關注類貸款激增
盡管東莞銀行在招股書中強調其“資產質量較好”,但最新數據揭示的風險信號不容忽視。截至2024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01%,較2022-2023年的0.93%有所上升;不良貸款余額達37.07億元,較2023年增長21.7%(增加6.61億元)。這一“雙升”態勢與行業整體資產質量改善的趨勢形成反差,反映出該行在風險管控方面面臨的挑戰。
此外,東莞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也呈現削弱趨勢。盡管2024年212.01%的撥備覆蓋率仍高于監管要求,但較2023年的252.86%大幅下降40.85個百分點,連續三年呈下滑態勢。撥備覆蓋率的快速下降,一方面反映了銀行為平滑利潤而減少撥備計提的財務操作,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其應對潛在風險的能力正在減弱。
與此同時,東莞銀行的信貸結構隱患值得關注。2024年該行貸款增長主要依賴票據貼現(同比大增241.13%至269.01億元),而公司及個人貸款增速分別僅為7.94%和1.84%。這種依靠低收益票據業務“沖規?!钡淖龇?,雖然短期內可以維持資產增長,但難以帶來實質性收益提升,反而可能掩蓋對公和零售貸款領域的真實風險狀況。
例如,東莞銀行為第一大貸款客戶東莞市怡昌實業有限公司發放貸款和墊款余額為13.95億元,天眼查信息顯示,該公司實繳資本只有120萬元,2022年僅有5人參加社保。這一情況引發了市場對該公司資質和銀行貸款審批嚴謹性的廣泛質疑,凸顯出信貸風險管控的漏洞。
合規風險頻發:處罰不斷與治理缺陷
除了財務表現上的挑戰,東莞銀行在公司治理與合規經營方面的缺陷同樣構成IPO進程中的重大障礙。近一年多來,該行及旗下分支機構因各類違規問題屢遭監管處罰,累計罰款金額超過300萬元,暴露出內控機制存在明顯漏洞。
2025年,東莞銀行因“股東股權管理不到位、未穿透認定主要股東關聯方”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罰款25萬元;旗下東莞分行則因“貸款三查不嚴、大額關聯授信風險管控不到位”被處以85萬元罰款,兩名相關責任人員被警告。
而在2024年,違規處罰更為密集:3月,東莞銀行因“貸款業務違規、風險分類不準確、強制購買保險”等問題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東莞監管分局罰款210萬元,5名工作人員受到警告處分;4月,廣州分行因未辦妥抵押登記即發放房貸被罰35萬元;7月,珠海分行因銀行承兌匯票及貸款業務違規,被罰140萬元,1名員工遭5萬罰金;韶關分行也因貸款業務違規,被罰款25萬元,相關負責人受警告處罰。這些處罰案例表明,東莞銀行在信貸業務全流程管理中存在系統性缺陷,包括貸前調查不實、貸中審查不嚴、貸后監控不力等關鍵環節。
圖片來源:東莞銀行招股書
東莞銀行股權結構的存在高度分散的問題。截至2024年末,東莞銀行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股東總數達5190戶,其中自然人股東占比超過98%。前三大股東分別為東莞市財政局(持股21.16%)、東莞市虎門鎮投資管理服務中心(4.97%)和東莞市大中實業有限公司(4.64%),僅有第一大股東持股超過5%。這種極度分散的股權結構雖然通過2025年1月的股權轉讓使國有股份比例從37.52%提升至42%,但仍難以滿足資本市場對“實際控制人清晰穩定”的隱性要求。
此外,高管團隊頻繁變動,進一步加劇了治理效能的損耗。2023年,前任董事長盧國鋒調任東莞農商銀行,程勁松接任董事長職務;2024年2月,謝勇維從副行長升任行長。這種關鍵崗位的連續變更,雖然屬于正常人事更迭,但在IPO敏感期可能被解讀為管理層不穩定,加深投資者對其公司治理連續性的疑慮。在股權分散的背景下,管理層的頻繁更替使得風險防控體系的完善缺乏持續性,合規文化難以有效培育。
東莞銀行IPO審核狀態的再次“重啟”,表面上為該行長達17年的上市征程帶來了新的希望,但綜合分析其財務表現、資產質量、合規狀況與資本壓力,這一進程仍面臨多重嚴峻挑戰。若想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東莞銀行仍需要突破重重困境,方能實現上市夢想。(《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