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黃埔區北部的新龍鎮,連綿的稻田與蜿蜒的金坑河勾勒出典型的嶺南鄉村圖景。三年前,這里的玉巖實驗學校還是一所師資薄弱、設施匱乏的鄉村學校,如今卻因一場扎根鄉土的科學教育改革,成為鄉村學校轉型的鮮活樣本。
鄉村場域擁有獨特的生態環境,蘊含著農田水利建設、自然生態保護等諸多科學探究問題。學校以“鄉村環境+科學探究”為主題,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陽光、土壤和流水成為“田野課堂”的生動教材。
清晨,初一學生帶著測量儀和記錄本,走進學校附近的試驗田,分組開展“不同土壤養分對水稻生長影響”的對照實驗,有的調整灌溉頻率,有的改變土壤中氮磷鉀的比例,還有的用傳感器監測光照時長。他們每5天記錄株高、分蘗數等數據,形成翔實的數據分析報告。
在金坑河畔,學生自制“長竹綁塑料瓶”裝置采集河中央水樣,并用便攜式水質檢測儀器測量溶解氧、氨氮等數據。他們在實踐中也進一步理解離子檢驗等課本知識。此外,學生主動探究水質監測的結果,分析水質達標情況,還通過對不同時間段監測數據的對比,分析未來水質的變化趨勢,將數據整理成報告,并提交給當地環保部門。
學校還在周邊田園、果園和河流建立“自然實驗室”,配備學生自制的望遠鏡等簡易觀測工具。學生們在這里記錄鳥類筑巢行為,觀察昆蟲的捕食規律,并將村民傳授的傳統農耕經驗,與現代科學種植方法結合。
傳統節日成為科學探究的載體。清明節,學生以艾草為載體開展跨學科探究,利用發酵原理制作青團,運用控制變量法驗證“生長中期艾草膏藥效最佳”,還縫制出帶著中藥香氣的艾草驅蚊香囊。讀書節上,他們采集白楊葉,經堿液煮爛葉肉、漂染等制成葉脈書簽,在實踐中理解植物學、化學知識與美學設計。植樹節時,學生用PH試紙測出校園土壤呈酸性,合力栽種下適合的紅茶花。
面對鄉村學校實驗設備不足的困境,學校打造了“小型實驗室+家庭種植探究”的模式,努力實現書本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有效鏈接,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
“材料越簡單,學生創造力越被激發。”物理教師陳榕平的話在小型實驗室得到印證,學生們僅用凸透鏡、紙筒、膠帶制作簡易照相機,在反復調試中理解光學,完整經歷發明全流程。“原來我也能像科學家一樣解決真實問題!”學生的感嘆中,折射出對科學探究的深層認同。
在音樂教師王琪的跨學科“科學+音樂——讓音樂可視化”公開課上,學生自制聲波發射器時,學生們遇到聲音圖像變化不明顯的問題。他們經排查發現,氣球膜的松緊度需調整。學生們通過優化改進工藝,成功“看見自己的聲音”,實現將歌聲轉化為跳動的波形圖。課后,學生們還用廢舊材料制作樂器,探索音高與弦長的關系,真正實現在樂聲中理解物理。
家庭成為科學教育的延伸課堂。教師廖夢琳設計“艾草扦插成活率”對照實驗,并發放《家庭實驗手冊》。廖夢琳指導學生與家長合作用園土、泥炭椰棕土對比種植,記錄不同莖段部位、扦插方向對生根的影響。這種“低成本、高參與”的模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自己的“微型實驗室”。
在玉巖實驗學校的科學教育版圖中,村民、環保部門等都是重要的“合伙人”。在田野調查中,村民分享農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的經驗和技巧。學生也將課本知識與村民的種植經驗結合,提出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學生提交的水質監測報告,為環保部門提供治理參考。“孩子們的監測報告雖然稚嫩,但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教師張麗芬說,這種“小手拉大手”的環保行動,帶動了更多村民參與河道保護。
家長的轉變尤為顯著。曾經擔心“田間上課耽誤學習”的家長連女士,如今成了家庭實驗的積極參與者:“孩子在家做艾草扦插實驗,每天拉著我記錄數據,還在家設置分類垃圾桶。”在學校舉辦的科學實驗成果展上,孩子自信地講解田間實驗種蔬菜的整個過程及問題解決辦法。
正如玉巖實驗學校副校長張小青所說:“我們要讓科學教育從課本走向田野,努力為學生們插上探索世界的翅膀。”(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盾 通訊員 查欣雨)
作者:查欣雨 劉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