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鄱陽湖》副刊為本報創辦的綜合性文學副刊,每周一期,主要刊發散文、隨筆、雜文、詩歌和報告文學等。常年接受各地作家、職工投稿,既刊發名家名作,也注重推出新人力作,影響廣泛、反響良好。
本報融媒體中心陸續推出《鄱陽湖》副刊已發表的作品,敬請各位讀者關注品鑒。
蔬菜小記
鄭文
辣椒在農家餐桌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正月一過,就要為辣椒育苗做準備,栽種越早就能搶先吃到當年第一撥新鮮辣椒。想想看,曾經的宮廷嬌生觀賞植物,一進入尋常農家,洗盡一身富貴嬌氣,變得如此世俗賤養。
辣椒生長得快,茄子、豆角等緊隨其后,仿佛是競賽爭當食材的主角。辣椒搭配所有的食材,始終保持著辣的本色,且當仁不讓,辣氣十足。從味覺“四大金剛”——甜、酸、苦、辣來看,雖然辣味居末位,但絲毫不影響它對人們味覺系統的滲透和控制。所謂無辣不歡,人們的美食情感早已被辣椒所“俘虜”,這也是為何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的最好注解吧。
孩提時,辣椒炒肉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但辣椒炒雞蛋可以平常餐餐有,且百吃不厭。夏天是辣椒盛產的時節,吃不完的辣椒就用鹽腌制成咸菜,可以延伸辣味觸角,在辣椒下市后還能領略到火辣的滋味。記得那是一個暑假的下午,在田間干完農活回家,已是饑腸轆轆,離晚飯的時間還遠著呢。情急之下,用開水沖泡冷飯,并就著半小碗咸辣椒風卷殘云般下了肚子。盡管辣得頭皮冒煙、大汗淋漓,咂咂嘴巴,還是飽得過癮。
夏天下鄉,母親總要采摘一大筐青脆欲滴的辣椒,放在車后備廂里;秋天去看她時,她總要往車里放上一罐新腌制的咸辣椒。據母親講,院子里的辣椒開花又結果、結果又開花,即便是在大干旱時,有了井水且澆得及時,辣椒結滿又飽滿。
其實,每次下鄉總是盡可能說服父母親少吃咸菜,但是咸辣椒是他們的最愛,曾伴隨著度過了那么多艱難困苦的日子,這咸辣味無法也不能割舍的喲。
五月的陽光和雨水同豆種一起播下,豆苗的生長簡直是在日夜與時令競跑。豆角植株愛攀緣纏繞竹架、木架直至掛起長條狀豆角,掛果比辣椒還要快,似乎是趕在夏季到來前搶先“占據”農家的餐桌。
豆角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蔬菜,被譽為“蔬菜中的肉類”。一般情況下,豆角做菜可以單獨炒一盤,也可與辣椒混炒,還可以與土豆、茄子炒制成食客們最愛吃的“農家三寶”。
干煸豆角是母親的獨門絕活。先將豆角用溫火煎燒,待豆角水分去后,再用鍋鏟不斷翻炒,放入大蒜、生姜等佐料,裝入盤子時,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
豆角掛果后,產量急劇增加,幾乎每天早晨將母親的菜籃裝滿。多余的豆角怎么處理呢?母親可算得上是位高手哩!或者先蒸后曬,作為干菜可以吃四季;或者腌泡成咸菜,是家中餐桌的調味品,這咸菜曾是我在縣城讀書時一周自備菜中的主力呢。
豆角切碎后,加入蒜泥、紅椒等炒熟,就是湖口米粑最具獨特味道的粑餡,吃后令人垂涎欲滴,叫人大快朵頤。
小時候去菜地摘菜,最怕茄子。因為茄子頸部分布著毛茸茸又尖利的小刺,一不小心就會被刺痛,需要一只手將茄子植株固定,另一只手避開長刺的部位,方可用力摘下。
那時的茄子屬于本土品種,多是淡青色,是夏季農家三餐的主打菜,與新鮮時令的辣椒混炒,是黃金搭配,但紅燒茄子的味道更別有一番風味。紅燒茄子要多放菜油,不然就是敗菜。那時,家中菜籽油基本上能自給,可是過日子要細水長流,容不得大手大腳。孩子們盼望能經常吃上紅燒茄子,油多不壞菜,油多味道足,就有了吃上豬肉的感覺。
茄子食用量一般趕不上產量,母親總是將多余的茄子切成長條狀,曬干后用袋子密封存起來,當菜肴短缺時備用,也曾是我在縣城讀書時的自帶菜。過年時,干茄子浸泡后燒肉,總讓拜年客吃得津津有味。
明明是青綠色,為何還要叫黃瓜呢?
由來還真有一段歷史故事。黃瓜最初被稱為“胡瓜”,這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后來,后趙的開國皇帝石勒因為討厭“胡”這個稱呼,下令將“胡瓜”改稱為“黃瓜”。另外,黃瓜不叫綠瓜主要是因為它在完全成熟時會變成黃色。
黃瓜是藤架生長,營養豐富,吃起來清爽脆口,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但黃瓜始終擔當不了大菜的角色,只是配角陪襯。例如,小菜中的醋拌黃瓜。
我比較喜歡做糖腌黃瓜,將黃瓜去皮后,切成薄片狀,再涂抹一層白砂糖。不一會兒,糖融化后與黃瓜汁融合在一起,別有風味!也可以將黃瓜切成細絲,與辣椒一起炒,再加點豆豉,也很下飯。黃瓜炒雞蛋也是一道經典菜,顏值很高。
當燕子用尾巴剪開春天的序幕,在農家播種瓜果類種子時,南瓜種往往列入優選項。南瓜是藤蔓生長,容易占用地面,大多將其栽種在菜園的地角或者田塍上。好在南瓜對環境并沒有什么苛刻的要求,預留生長的空間后,就努力地擴充地盤,以爭取更多的陽光關照和雨露潤澤,其藤葉長得越興旺,其果實個頭就越碩大越結實。
南瓜可以趕上豆角一齊上市,只不過皮青肉嫩,淀粉沒有形成,燒炒起來清脆爽口。立秋一過,晝夜溫差變大,有利于南瓜糖分累積轉化為淀粉,南瓜漸成秋天豐收的色調,惹人喜愛,也催生食欲。
南瓜飯確實可口味美,比紅薯飯要柔和清香,彌補主糧的不足非它莫屬,因而有“飯瓜”之美稱。
小時候,南瓜大多長條形,后來有磨盤狀的,其糖分和口感更好,頗受青睞。南瓜全身是寶,已進入了美容食品序列。其籽也有高價值營養,且過口留余香。
既能為主食補“胃”,又能清澈“爽口”,此乃南瓜也。
鄰家女
張進明
兩只黃鶯從綠茵茵的窗口飛出,一路啼鳴,婉轉動聽,剎那間融進了悠悠白云。窗外不屬鬧市,但也不寂寥,一條新修的瀝青大道直通江邊,兩旁楊柳青青,商鋪、公寓掩映其后。
這里有鄰居蘭子的家,前有庭院,后有花圃,四季花香,綠樹成蔭。
蘭子愛花惜草,房前屋后花草盈門。一日,她發現花盆中長出了一株小樹苗,綠茵茵的特別可愛,是飛來樹,上天恩賜?故將它移栽庭院中。多年過去,而今綠蔭如蓋,顧盼生輝;同其一起長大的女兒小倩亦出落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
小倩自進入初中后便要求寄宿學校,當時蘭子并不十分贊同,但拗不過女兒的倔強。因一次暑假她帶女兒回了一趟娘家,當時哥的孩子已進入了初中,哥嫂忙,便將孩子寄宿學校,可不料歪打正著,本來那侄子學習成績一般,不想自寄宿后成績提高很快,竟為年級中的尖子生。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好勝心強的小倩卻記在了心頭。寄宿學校,一個學期過去后效果還真的不錯。當然此間的小倩也曾動搖過,偷偷哭過,有時學校突然停水,或是自己不會洗衣服,等等。但最終她還是熬了過來??偹銢]蹉跎歲月,沒辜負父母期望,其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年級前茅。蘭子自是暗自欣喜。
然而,人有旦夕禍福。一向身體硬朗的蘭子突然感覺身體不適,一查,竟然出了問題,且不樂觀,醫生要求她住院治療。
她首先想到女兒,馬上要中考了,思考再三,蘭子決定“瞞天過?!保f自己原單位忙,要返聘她,去外地工作幾個月。
單純的女兒相信了,最后如愿考上了省重點高中。
小倩很想和媽媽一道分享喜悅,可遲遲不見媽回來。父親對她固然好,但也常出差。周末回,有時爸不在,她只能獨自在家,簡單的飯菜媽教過她,如西紅柿炒雞蛋、青菜煮面條等,不過學習緊張,人太累她就點外賣。可一到晚上,還是有點寂寞,只好打開書本進入學習狀態。
兩個多月后的一天,小倩終于盼來了母親。但母親瘦了,那一頭漂亮飄逸的黑長發變短了,可母親依然是那樣慈祥漂亮。
這時候的小倩已長成了大姑娘,又有新的想法,覺得家里離新學校不是很遠,家里環境比學校安靜,故又從學校搬回家。但她這些年養成的好習慣依然堅持,如自己洗衣服,把房間及床鋪弄得干凈。
蘭子原在某國企工作,為照顧女兒讀書,她選擇了辭職,雖為全職太太,但她對女兒從不大包大攬,而是引導與陪伴。為讓女兒從小要學會自律,她要求女兒自己收拾房間和整理床鋪及圖書。她認為,養成一個好習慣,會受用終身。只有熱愛家庭、熱愛生活,才會熱愛社會,并懂得規劃自己美好的未來。父母是兒女的榜樣,沒錯,雖然蘭子是名平凡的母親,但她知道母親表率的作用,她愛家,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給人一種舒適、簡潔、安靜感。
蘭子常在周末或節假日陪女兒去圖書館看書,寒暑假則帶女兒去旅行。
小倩不僅聰慧善良,且好學上進,她是班長,又是學習委員,老師和同學都喜歡她。有一名同班女生家境不好,父親因病早逝,母親又有殘疾,雖然有低保,但生活很艱辛。小倩經常在學習與生活中幫助這名同學。說來也巧,雖然小倩長她一歲,但兩人生日竟然同一天,這是緣分啊。因而小倩每年生日都邀請她來家里一道過。
小倩自律性很強,她往往把作業寫完后才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有時蘭子外出散步或去廣場跳幾曲舞,回來稍晚些,可女兒依然埋首書中,毫無倦意。她還有一個愛好,十分執著玩“魔方”,不管什么數字,她很快就能搞定。這不僅是一種游戲,可以減壓,且能活躍思維,對解數學題很有幫助。
蘭子的身體慢慢地在恢復,日復一日,她的身體狀況也終究瞞不住女兒。小倩心里不是滋味,轉念一想,只有用心學習,才能對得起媽媽的一片苦心。
高三是學子沖刺的關鍵時刻,雖她們家離學校不算很遠,但也有點距離,因而蘭子和眾多陪考“大軍”一樣,在女兒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專心陪女兒學習。
小倩多年的書山求索,終于拿到了某“985”高校的錄取通知書。拆開快遞時,那抹鮮紅的信封在她手中微微發顫,就像當年母親化療時藏在圍巾下顫抖的手指。
蘭子眼角笑出的細紋里盛滿了驕傲。窗外的老樹沙沙作響,20年前意外生根的樹苗,如今已能為人遮陰。就像當年執意要住校的小女孩,終于長成了能接過母親肩上風雨的模樣。
消夏記
朝顏
七月似火。要說不熱,那當然不夠真實。
但總有人能在無邊的暑氣中尋得一份清靜和自在,比如我。很負責任地說,我在夏天使用空調的頻率和時長遠低于多數城市居民。捫心自問,撇開身材胖瘦不說,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樂觀自持和安穩篤定起了作用。
我是個天性樂觀的人。這要感謝基因對我的厚待,還有父母多年給予的言傳身教。童年時,夏天于我是最快活的時光:到村頭的小河里戲水撒歡,爬到屋后的老榆樹枝干上睡午覺,取蜘蛛網黏在長竹竿上捕知了……我們不知道世上有電風扇,更不知道還有“空調”這個詞,我們有的是鵝毛扇、棕葉扇、蒲扇、紙扇。午后,老人們坐在廳堂里講古,講著講著,漸漸都沉入靜寂,總有一兩把扇子從誰的手中滑落下來。
其實,快活的背面還有艱辛的暑日勞作。夏收夏種是一年中最關鍵的時節,要想活命,誰也不能對土地輕慢。我家勞力少,父親是電影放映員,母親承擔了田里和家里的大部分事務。虛歲六歲,別的孩子還在撒嬌耍賴,我的童年就宣告結束,開始了下地勞作的時光。
但我們家的勞作和別人家很不一樣。在烈日下,我們戴著草帽,躬身田畝,母親總是耐心地教我,稻秧怎么拔、怎么捆扎,秧苗怎樣蒔入水田。我幾乎沒見過她在田間露出愁眉苦臉的表情,更沒聽過她對天氣有絲毫抱怨咒罵。她愉快地領受命運和季節給予的苦和累,仿佛一切本該如此、天經地義。母親帶著我和哥哥勞作的場景常常收獲路人由衷的贊美,他們尤其愛贊美個頭矮小的我,六歲,竟然已經會蒔田了。許是受母親影響,那時候我幾乎沒有熱和難受的概念,我常常連草帽都丟在一邊,以至烈日在我臉上留下永遠的印痕。
有父親參與的勞作則更為快活。最熱的天里,我們一家在旱地里種紅薯。挖地、開溝、埋苗、撒肥、蓋土、澆水,再以蒿草或灌木枝葉遮蓋,大人干重活,小孩干輕活,我們配合得天衣無縫。父親一邊揮鋤,一邊就開始講笑話了。他是個極有才華的民間段子手,善于從方言俚語、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槽點一句一句爆出來,句句都能押上韻。我和哥哥也沒閑著,適時插科打諢、加入創作。于是我們所在的那塊地便充滿了歡聲笑語,炎炎的烈日早已被拋在腦后。路過的和不遠處勞作的村民們見了,都說我們一家就像在說相聲。
如今想來,貫穿一生的幽默感和樂觀精神大約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埋下了種子。父親難道不熱嗎?他打赤膊的時候,我見過他背上的汗珠,有玉米粒那么大。他穿的襯衣,只要出個門,回來就全濕透了。所謂“心靜自然涼”,更多是一種從容面對的心態占了上風吧。
參加工作以后,我自然不需要再下地勞作。父母也轉了身份,成為城里人。但從前的精神降溫法,始終沒有被我們丟失。教書年代,我最愛練字。一邊聽音樂,一邊臨帖。寫毛筆字,也寫鋼筆字。其時學校條件差,僅有一個臺式電風扇可用。我平心靜氣,寫了一頁又一頁,時間不知不覺便溜過去了,哪還記得什么暑熱難消?
后來調到文聯,慶幸的是單位有一個與天地自然親近的大院子,常讓我有回歸鄉村之感。尤其喜歡夏天的夜晚,院子里月色皎皎,池塘邊蛙聲一片,我敞開了辦公室的門窗,此時,讀書也好,寫作也罷,都再愜意不過。
所謂七月,何足懼哉?
割蜜
溫談升
眼下,正是養蜂人割第一茬蜜的好時節。山坳里,百箱蜂陣在陽光下與花樹綠影相伴,晃著微光。胡仁幫戴著磨舊的防蜇紗網帽,與一起來幫忙的“蜜友”們圍著蜂箱,開始割蜜。
一個月前,胡仁幫就跟我約好了,等割第一茬蜂蜜時,一定要我帶上妻子和孩子去他的養蜂基地。他說,那兒有城里人幾乎見不到的風景——割蜜、品蜜。山間野趣無窮,尤其是頭茬蜜糖,是難得的舌尖美味。胡仁幫的養蜂基地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此時節,山里蜜源植物種類繁多,蜜蜂采來的花蜜來源廣,釀出的蜜也格外優質純凈。用山泉水或溫水輕輕沖調,那滋味妙不可言,光是聞著清甜的蜜香,就讓人忍不住咽口水。更難得的是,從秋冬到春日,再到眼下,蜂蜜在蜂巢里經過漫長的釀造,早已充分成熟,積累的營養成分足足的。
胡仁幫總說養蜂是解不開的密碼,每一箱蜂都是一道方程式。他20多年的“蜜”碼人生,讓他收獲滿滿。當我們來到他那遼闊的生態家庭農場示范蜂場時,已經是熱鬧非凡了,幫忙割蜜的“蜜友”和城里來的游客談笑風生,伴著驟然攀升的蜜蜂嗡鳴聲交織回響,一陣和風吹過,裹挾著野花香氣徐徐撲來。
我湊近正掀開蜂箱的胡仁幫,紗網帽下的眼睛瞇成兩道縫,眼角的皺紋里也藏著蜜香。刀光輕挑間,橙黃蜂巢綻開紋路,晶瑩的蜜液緩緩滲出。他忽然頓住動作,喉結滾動兩下:“像我這個蜂場,山無垠、林無邊、花無際,沒有任何破壞和干擾,啥時候的蜜糖都是金貴的呀!但一般來說,端午前后收獲的第一茬蜜通常是比較優質、純凈的?!?/p>
這份甜里浸著20年的苦。初入行時,胡仁幫總穿著洗得發白的工裝,褲腿上永遠沾著草屑與蜜漬,有時在夜里也守著蜂箱,在本子上記滿密密麻麻的數據與曲線——濕度如何影響蜂群活躍度,哪種花能釀出最醇厚的蜜,甚至精確到蜜蜂回巢時振翅的頻率變化。有人調侃,對于胡仁幫來說,蜜蜂是他的親生孩子。
有一年夏季,暴雨傾盆的深夜,山洪如黑色巨蟒席卷山坳,胡仁幫的養蜂場幾乎“全軍覆沒”。他赤著腳在泥水里狂奔,雨水糊住雙眼,他卻憑著記憶還在摸索每一個蜂箱的位置。當看到最后一箱蜂被濁浪卷走,這個40多歲的漢子癱坐在地,像個迷路的孩子般放聲大哭。直到第二天清晨,雨過天晴,他聽見幸存的幾只蜜蜂在破箱上嗡嗡叫,突然就想明白了——只要還有一只蜂在,就還有希望。災后的日子里,他重整旗鼓,鞋底沾滿露水與泥土,硬是咬著牙重建蜂場,合作社的雛形也在一罐罐蜂蜜中逐漸成形,胡仁幫生態家庭農場也過渡到帶動村舍鄉鄰共同致富的龍頭企業。
胡仁幫指向遠處空地,眼中跳動著光芒:“智能監測系統能實時掌握蜂群狀態,開發蜂王漿、蜂膠就是打開新市場的鑰匙。”山風掀起他的衣角,他張開雙臂,仿佛要將整片山林擁入懷中:“等建成觀光園,游客能親手搖出帶著體溫的蜜。”
暮色漸濃,蜂群歸巢的嗡鳴與他的笑聲交織。山風掠過漫山花叢,裹挾著野蜜的芬芳,將這份甜蜜的期許吹向更遠的遠方——那里有智能蜂場的藍圖畫卷,也有鄉村振興的金色夢想。
油改水的綠色詠嘆
溫圣魏
在南康的木業天地,往昔的油彩
空氣散發刺鼻氣味,令人窒息
那是傳統產業的暗影,污染悄然潛伏在
每一次涂刷,每一寸紋理
時代敲響轉型的鼓點,油改水的浪潮涌起
似春風拂過,帶來全新的生機
“油性漆之痛”蝶變成“水性漆之興”
揭開了南康家具綠色環保的新序
看那車間之中,水性漆純凈而透明
木質的靈魂,細膩溫柔相依
沒有濃煙滾滾,沒有異味擾鼻
只有清新空氣,在空間自在游弋
板材在水漆中潤澤,煥發光彩
紋理清晰可見,訴說自然的情懷
不再擔憂污染,不再恐懼傷害
每一件家具,都是生態的神情告白
南康的工匠,手中的刷子如筆
蘸取綠色希望,描繪未來的綺麗
油改水的詩篇,在時光中濃墨重彩
每一筆都是對地球的深情慰藉
這是環保的腳印,鏗鏘有力
從木材到家具,愛與責任同行
不再讓環境為發展默默哭泣
南康家居正書寫綠色的詩行
當陽光灑在嶄新的家具上
折射出生態之光,溫潤卻不張揚
信心如一道銳光,穿透木紋的艱難縫隙
當“油”被“水”替代
碧波中蕩起希望的浪花
來源:本報消息
值班編校:尹靜彥、徐貴保
值班主任:齊菲斐
值班編委:黃廉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