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達摩財經
7月9日,江蘇銀行發布公告表示,該行高管、部分董事、監事及全行中層以上干部增持計劃實施完畢。上述人員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該行216.48萬股,累計增持金額約為2427.82萬元。
本次增持超額完成原定目標,增持金額達到計劃金額下限的121.39%。增持完成后,相關人員的合計持股數量從原來的378.66萬股上升至595.14萬股,占江蘇銀行總股本的比例由0.02%提升至0.03%。
江蘇銀行表示,此次增持主要基于對該行價值的認可、未來戰略規劃及發展前景的信心,相信該行股票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蘇銀行公告發布前一日,成都銀行也發布了大股東增持計劃進展公告。不同的是,成都銀行的增持計劃未能實施完成。
成都銀行本次增持計劃的主體為成都產業資本集團和成都欣天頤2家企業,均為該行實際控制人成都市國資委控制企業。對于未能增持的原因,成都銀行稱,是由于股價長時間持續超過增持價格上限等因素。
自年初至今,銀行股不斷創出新高。截至7月10日,A股銀行板塊今年的漲幅達到19.47%,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漲幅排名第一。
成都銀行與江蘇銀行的增持計劃披露日期相近,分別披露于4月9日和4月10日。自增持計劃披露至今,成都銀行股價上漲22.4%,最新股價為20.6元/股。
而江蘇銀行同期的股價漲幅則明顯比成都銀行高出不少,自增持計劃披露日至今上漲31.52%。截至7月10日,江蘇銀行股價為12.2元/股,最新市值2238.86億元。從增持計劃的實施進展上看,江蘇銀行的管理層顯然多了不少底氣。
冠名蘇超大火
2025年的這個夏天,因為蘇超的大熱,江蘇銀行成了最耀眼的一家城商行。
截至7月10日,抖音上關于“蘇超”及“蘇超聯賽”的話題播放量均已接近210億次。在強大的流量號召下,蘇超贊助商數量大幅增長。賽事之初,蘇超的贊助商僅有6家,至7月初,其贊助商名單已經增至29家。其中,不乏京東、小米、理想、伊利等知名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贊助商一席難求的情況下,蘇超官方贊助席位價格已飆升至300萬元。而最早拿下蘇超整個賽季冠名總冠名權的江蘇銀行,只花了800萬,這是覆蓋江蘇13個城市長達7個月,共計85場對決的全部成本。
江蘇銀行這筆資金花費稱得上物超所值,要知道,2024年,怡寶冠名中超聯賽的價格大約在1.2億元左右,而全年場均觀賽人數尚不到2萬人。蘇超第6輪南京隊主場0比0戰平蘇州隊的比賽吸引了60396名觀眾到場,刷新中國足球業余賽事上座率的同時,已逼近65769人的中超聯賽觀賽紀錄。
目前,蘇超比賽的門票已經一票難求,為了使這場難得一見的足球盛宴為江蘇銀行引流,該行在官方app上專門增設了抽門票、看直播入口,并定時發放免費門票。根據全球移動應用、游戲數據監測服務商點點數據的監測,6月,江蘇銀行APP(僅iOS平臺)的下載量超15萬,在上市城商行APP下載量中排名第一。
不過,在軟件評論區中,也有不少用戶對該行app進行了吐槽,也有部分用戶表示,就是為了蘇超門票才選擇下載該軟件。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自蘇超開賽以來,江蘇銀行的品牌實現了數億級曝光。同時,江蘇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蘇超聯名卡”發卡量占新增總量的15%,35歲以下新客戶占比也從29%升至41%。
從實際效果來看,江蘇銀行對蘇超的這波神操作,不僅促進了該行大量的存款、消費貸款轉化,同時也提升了該行在35歲以下年輕群體中的品牌認知形象。在蘇超超級流量的加持下,配合銀行股整體強勢上漲的推動,江蘇銀行今年股價也實現了大幅的上漲。
業績表現出色
當然,江蘇銀行股價的持續上漲也離不開其業績的助推。
今年一季度,江蘇銀行各項指標在城商行中保持領先,實現營收223.04億元、凈利潤97.80億元,從規模上看,兩項指標穩居城商行首位。
事實上,從去年起,江蘇銀行的業績表現在一眾城商行中就凸顯出領軍實力。2024年是江蘇銀行董事長葛仁余和行長袁軍搭配的首個年度,在二人領導之下,江蘇銀行實現營收808.15億元,同比增長8.78%;歸母凈利潤318.43億元,同比增長10.76%。
不過作為銀行傳統核心業務的存貸款業務,江蘇銀行表現要落后于其他頭部城商行。其全年信貸增速10.67%,存款增速12.83%,不僅低于同處長三角地區的杭州銀行和寧波銀行等,更形成高位存貸比。這種存貸款增速與資產規模增速的剪刀差,揭示出該行過度依賴金融市場業務實現資產擴張的特殊路徑。
3月16日,江蘇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口徑各項存款余額2335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0323億元。按此計算,江蘇銀行目前存貸比已經達到87%,遠高于目前監管指標。
2024年,江蘇銀行的不良率以穩為主,較上年微降2個基點至0.89%。但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江蘇銀行保持不良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加大了核銷力度。
去年江蘇銀行貸款減值準備中不良貸款核銷金額達248.76億元,同比激增52.29%,核銷力度顯著加碼。與此同時,正常類貸款遷徙率由2.13%上升至2.36%,顯示潛在風險資產仍在持續生成。
從業務結構觀察,個人金融板塊風險成本持續抬升。該板塊信用減值損失從2021年的55.67億元翻倍至2024年的117.94億元,直接導致其利潤總額從98.49億元驟降至44.8億元,形成"規模擴張-風險暴露-利潤侵蝕"的循環鏈條。相較之下,公司金融板塊減值損失始終維持在百億規模,顯示出更強的風險抵御能力。
在盈利維持方面,該行通過動態調節撥備計提釋放利潤空間。盡管全年實現10%的盈利增長,但撥備覆蓋率從389.53%顯著回落至350.1%,反映出在平衡風險抵補與利潤增長之間的操作難度。這種以消耗風險緩沖墊為代價的利潤調節模式,可能對未來業績穩定性形成潛在挑戰。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