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司法部戒毒局“一體兩翼”戰略布局,積極踐行市戒毒管理局“責任使命擔當”主題教育活動和上海監獄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近期,青東戒毒所與提籃橋監獄攜手并肩、多向發力,積極探索涉毒服刑人員改造新路徑。歷經五個月實踐,項目成效初顯,幫助涉毒服刑人員增強識毒、拒毒、防毒的能力,全面提升教育改造質量,為監管場所安全穩定與教育改造工作注入新動能。
強強聯手 共繪藍圖
打造“一站式”融合資源庫
雙方牽手上海政法學院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共同探索構建“實務部門+高校”協作聯動的長效機制,為項目科學性奠定基礎;雙方成立工作組,建立常態化聯席會商機制,青東戒毒所七大隊聯合提籃橋監獄教育改造科、試點監區,針對涉毒服刑人員教育改造、科學戒治、禁毒宣傳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討論, 共同制定《工作任務清單》,逐一明確責任人、工作量、時間表。
青東戒毒所將原本在心理矯治方面的經驗做法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優化——以預防復發模型為主要工作原理,以認知行為療法(CBT)為基礎方法論,融合提籃橋監獄優勢教育改造體系,通過科學干預,改善涉毒服刑人員的非理性思維和問題行為方式,有效解決其情緒與行為困擾。
科技賦能 智慧管理
AI賦能探索高效戒治體系
本項目除了評估毒癮,虛擬現實技術(VR技術)也可提供厭惡治療、脫敏治療和回歸社會康復,通過采集涉毒服刑人員皮電數據、眼動軌跡等數據,精準評估其渴求度與風險點,并據此動態生成高度個性化的康復訓練任務,實現精準干預。
在為期五個月的實踐操作中,由AI技術深度賦能的智能化心理管理平臺發揮了數據歸集、整合、共享、互通的橋梁紐帶作用,并由此衍生出一套科學嚴謹的涉毒服刑人員心理矯治體系。
精準勾勒心理畫像
基于數據歸集整合,定期為涉毒服刑人員開展心理咨詢,并綜合運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16PF(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 等專業量表進行心理評估,實時掌握試點監區涉毒服刑人員心理動態。
體系化防復吸團訓
基于數據共享互通,精心設計防復吸心理團體訓練課程,共計八期,聚焦涉毒服刑人員在“無毒狀態、模擬(虛擬)高危狀態、真實危險狀態、偶吸/復發狀態”四種關鍵情境下的認知反應與行為應對策略,進行系統化指導與演練。
數據驅動精準施策
依托AI智能平臺強大的數據分析和算法模型,及時發現和預警潛在風險,并提供相應的意見建議,為主管民警制定調整涉毒服刑人員的個性化、科學化教育改造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據,顯著提升了教育改造的針對性、有效性。
信箋載夢逐浪前行
多元化路徑照亮“回歸路”
“過去,我覺得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不會影響人生,盲目自信的認為不會對毒品上癮,結果走上歧路。現在,我學會了從‘如何應對’和‘如何解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讓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我畢業于名牌大學,曾是父母眼中的驕傲,而我卻在短短半年內淪為冰毒的奴隸,整日游手好閑,因手頭拮據,便萌生歪念……冰毒把我原本燦爛的前程毀掉,我一定要戒除毒癮,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這些都是“時間膠囊”里涉毒服刑人員的所思所想。他們每個月都可以通過“時間膠囊”給未來的自己留言,“時間膠囊”記錄著他們的成長與蛻變,監獄教育改造科也會在刑期結束前將“時間膠囊”歸還于他本人。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項目實踐,我發現他們的狀態發生了變化,心態變得更加積極樂觀,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提籃橋監獄試點監區的一位民警說。工作組也將持續深化總結項目中的經驗做法,致力于幫助更多涉毒服刑人員徹底擺脫“心癮”枷鎖,重塑健康人生。
截止6月底,項目的數據采集與課程安排已圓滿完成。根據既定計劃,工作組正著手編寫《(試點監區)涉毒服刑人員綜合戒治項目操作手冊》,旨在將項目的實踐與探索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經驗做法,推動取得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戒治成效。
此次項目合作是雙方整合優勢資源、提升戒治改造成效的一次重要實踐。雙方打破了以往戒毒所和監獄之間的壁壘,引入了前沿科技和智慧系統,實現了信息共享和資源互補,產生了“1+1>2”的合作效應,不僅為試點監區的安全穩定構筑了堅實防線,還為雙方民警搭建了互學互鑒的寶貴平臺,更為涉毒服刑人員的積極改造之路注入了法治溫暖。
主編:周翔
校對:孟琛
供稿: 青東所(袁濤 金毅 殷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