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曾提出“中印以恒河為界”的中國國際知名學者高志凱,對于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又提出了“西安事變 2.0”模式。
這位曾擔任鄧小平翻譯的學者,以其標志性的直率風格,將歷史事件與現實政治進行大膽勾連,自設議題,主動發力,舌戰國際輿論界,不斷“再下一城”,很多觀點令人擊節贊嘆。
他所提議的“西安事變 2.0”模式,貌似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且值得深入探討的視角,引起輿論關注。
從歷史維度看,1936年西安事變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非常規手段,促成了民族和解。當時,張學良、楊虎城兵諫蔣介石,本質是民族危機下的內部調解機制,最終促成國共合作抗日。
如今,高志凱所提議的“西安事變 2.0”模式,是期望在臺灣島內出現類似的關鍵人物或勢力,以果敢行動扭轉當前“臺獨”勢力主導的局面,推動臺灣回歸祖國懷抱。
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愛國救亡運動,而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必須遵循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按照國家統一的歷史大勢和法律框架推進。
再說了,如今是大陸對臺具有壓倒性優勢,主動在握,不管臺灣是否會“內部生變”有全面主動靠攏的趨勢出現,但實現祖國統一都已鐵板釘釘,箭在弦上,隨時即發。
當然,從學術角度探討,該提議的現實考量還是值得深入剖析。2025年的兩岸關系已進入高風險期,和平統一這條路已經越走越窄,幾近關閉。
賴清德當局持續推動“臺獨”路線,外部勢力干擾,大陸則通過法律、軍事、經濟等多維手段強化反制,層層進擊,精心“熬鷹”,只待隨時可取。
在這種背景下,高志凱的建議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尖銳問題,當常規和平統一路徑受阻時,是否存在“非常規和平解決”的可能性?
其設想中的“臺灣版張學良”,可能指向島內具有決策權的軍政人士或政治精英,通過內部驟變“倒戈”,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這種設想的可行性,從島內政治環境、國際因素干擾等看,面臨很多挑戰,有網友認為“過于理想化”。
其實,高志凱這個提議在于從輿論上形成一種警示和威懾,在一定程度起到動搖“臺獨”軍心,形成風聲鶴唳之勢,達到心理瓦解等作用,如果配合大陸統臺綜合手段,有可能產生奇效。
當和平統一遭遇“臺獨”勢力系統性阻撓時,大陸以雷霆之勢,武統勢在必行。在目前這個非常時期,臺灣方面應該更多識時務,更需要非常智慧。
高志凱實際上給臺灣省有識之士指明了一條新路徑,這也是最后的一條挽救臺灣之路,可以看著是一種善意的“喊話”。
如果臺灣方面能夠創造條件達成,就是以最小代價實現了祖國統一,這將是最好不過的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條路的“天窗期”已經很短,經不起太多時間浸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