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時節,中醫講究"春夏養陽"。此時人體陽氣外浮,脾胃反而相對虛弱,養生需以清心、祛濕、顧護脾胃為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小暑雖非最熱,卻正是酷熱"三伏"的前奏,暑氣漸盛,萬物蒸騰。
一候溫風至:大地不再有涼風,每一縷風都裹挾著熱浪撲面而來。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難耐田野炙烤,紛紛躲入庭院墻角,鳴聲愈顯清亮。
三候鷹始鷙:高空中的鷹,也感知到地面蒸騰的殺氣,愈發兇猛搏擊。
一、飲食宜清補:
綠豆湯、荷葉粥、冬瓜薏米水——清心解暑,利濕生津
苦瓜、絲瓜、西瓜、蓮藕——當季瓜果,天然清熱
適當食姜——"冬吃蘿卜夏吃姜",溫中散寒防空調病
少食肥甘厚膩,慎食生冷——保護被暑濕所困的脾胃
冬瓜荷葉茶:
#小程序://上海同濟堂藥業有限公司/上海同濟堂官方商城/7Zp2z6svah0EVMa
二、起居有智慧:
空調溫度莫貪涼,26℃左右為宜,避免冷風直吹
順應陽氣旺盛,可稍晚睡(不超23點),但需早起(6點左右)
運動選清晨或傍晚,散步、太極、八段錦為佳,避免大汗傷津
正午驕陽最盛時,盡量減少戶外活動,謹防中暑
三、情志需清涼:
暑熱易擾心神,保持平和至關重要
可靜坐、聽舒緩音樂、閱讀,讓心靜自然涼
俗語云"心靜自然涼",不無道理
古人應對小暑,自有詩意妙法:
白居易臨水納涼:"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王維深入竹林:"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李太白夜泛輕舟:"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如今雖難效仿古人,卻可于一方茶席間、一盞清飲中、一卷好書里,尋得內心的靜謐清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